一、一般资料
(一)求助者资料
王蒙(化名),男,14周岁,某中学八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重大躯体性疾病。
(二)求助者家庭情况
独子,父母均为工人,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在家很受宠爱。12岁时父母下岗后,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到另一城市打工,他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经询问调查,父母身体健康,无人格、精神上的异常,家族中无精神病史。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近两个月来情绪时而低落,时而烦躁焦虑,易激惹,觉得被别人看不起,气愤时想痛哭却只抽噎,对自己的学习现状非常不满意,想退学跟随父母去打工。
个人陈述:我以前学习蛮努力,成绩很好,刚读初一时,爸爸妈妈先后下岗了,没办法,他们就去外地谋生,把我寄养在外祖父母家,他们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回来,去年过年也没回来。
他们外出打工很辛苦,每个月只给我400元生活费,我寄住在姥姥家,被舅舅舅妈瞧不起,我感觉自己是大家的负担。别人的父母双休日都会带他们出去郊游、吃“肯德基”、看电影,我却只能呆在家里。课间休息与同学聊天都没有共同的话题,干脆一个人呆着,生怕别人瞧不起我。课堂上老师提问,我答不出,有同学笑话我,我下课就找他麻烦,甚至动手打了他。老师很严厉地训斥我,我气得掉眼泪,现在同学也不敢理我,他们都看不起我 ,因而上次学校组织秋游我也不愿参加。
在学校很没有劲,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心慌意乱,现在干什么都没兴趣。进入初二第一次月考,成绩下降,姥爷说我笨,不是读书的材料,以后考不上大学,不如当初读个技校,早点工作,养家赚钱。他说的话让我很烦躁。后来几次都没考好,我很焦虑。自己也想改变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虽然用功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而且自己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想让爸爸出钱上个补习班,可是他们又不在身边,别的同学学习不懂的时候还可以问问爸爸,我却不能。后来上课听不懂干脆就不听,作业不会做就不做,考试卷稍难一点就不写。老师也找过我谈话,但我就是听不进去。有几次还顶撞了科任老师。
在学校没有朋友,回到“家”又没人可聊天,很郁闷,这种状态有两个多月了,自己很想摆脱目前的状况,想退学跟爸妈去打工。不知道该怎么办,听说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就想找个人诉说烦恼,寻求帮助。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课间前来咨询时,特意要求回避其他教师,求助者来咨询室时,衣饰整齐,提及父母时,语气凄凉,眼神忧郁,神情紧张,情绪十分低落,话少,常常陷入沉默,言语不是很流畅,思维反应缓慢,说话吞吞吐吐的,对咨询师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自知力较完整,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思想略显偏激。两个多月来对初二学习生活不适应,找不到人倾诉,成绩不理想。
班主任的反映:求助者刚入学时,学习比较认真,上课也较专心,作业都能完成,但从七年级下学期起,他的成绩越来越差,又缺乏必要的辅导,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等偏下,他非常自卑,也越来越不认真学习了,上课时漫不经心,或睡觉或低头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考试题目稍难就交白卷,无论老师怎么批评就是屡教不改。与同学关系也较疏远。一次同学动了他的文具盒,他很严肃地告诉同学:“不要动我的东西。”同学随口说了一句:“一个破盒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不稀罕呢!”他觉得同学侮辱了他,上去就打,把同学打得鼻血直流。老师说他,他还不乐意。课堂上也有好几次因为一点小事与科任老师发生冲突,因影响同学上课,被多次请到我办公室来。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也不太愿意参加,最近还常常逃学,真是无药可救。每个老师提到他时,都是摇头、叹息、抱怨甚至愤怒。
外祖母的反映:家族中无精神疾病遗传史,求助者小的时候很听话,也无重大身体疾病,性格较内向,成绩也不错。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父母长期分开,有点忧郁,因为在我家住,性格更内向。在家很少说话,一般就是问一句答一句,成绩下降了很多,在家边写作业边听音乐,就上前说了他两句,就嫌我们唠叨,“砰”的一声把房门关起来,以后回家就关门,也不知道在房间里干什么,吃饭的时候才出来。初二第一次月考没考好,他情绪还很不稳定,一会说不想读书了,一会又说想去找工作。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心理状态的评估:
精神状态: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想痛哭;注意力不集中,懒散不愿参加文体活动。
身体状态:身体消瘦,有时入睡不好。
社会交往状态:不愿与长辈交往,亦没有朋友,情感不能得到理解和宣泄。产生退学念头。
(二)初步诊断
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三)诊断依据
1.该求助者睡眠不好,经医院检查,已经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郭念锋教授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学业担忧、缺少父母的关爱,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治行为;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心理状态正常,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来自三方面:第一,自初二月考来成绩的明显下滑想退学与想学好的内心冲突;第二思念父母却得不到关爱的情感需求冲突;第三想和同学交往又怕他人瞧不起自己的冲突。这些都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经出现泛化,与同学、亲人多次发生冲突。
5.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郁抑和易激惹情绪,因处在青春期情绪反应尚在正常范围内;但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到八年级上学期初(尤以八年级来严重),持续2-3个月;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6.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一般心理问题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较长,情绪反应强烈,有泛化现象,对他人有敌意,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产生退学念头,所以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4.与心境障碍的郁抑发作的鉴别: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有持续的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或迟缓。由于该求助者处于青春期,是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缺乏成人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从而出现学业兴趣减退,心境低落等现象,并伴有轻微的睡眠问题,但并不是早醒。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思维还清晰,未出现强烈的自我贬低,没有自杀观念。因而可以排除心境障碍的郁抑发作。
五、问题原因分析
生理原因:
14岁属于青春期,认知和情感飞速发展,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滞后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因而情绪不稳定。
心理原因:
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缺失性孤独、焦虑、烦躁,安全感丧失;月考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下降 ;性格偏内向、敏感、脆弱。
社会原因:
考试失利后,姥姥姥爷的言语刺激,得不到社会支持;缺乏正确的交往技巧,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缺少关爱,面对挫折和压力无从宣泄。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部分教师缺乏对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不能正确看待青春期孩子的出现的行为问题,对问题夸大,上升到道德败坏或者心理扭曲,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六、咨询目标的确立
双方经过讨论协商,达成以下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了解青春期的一些知识,重新认识周围环境,感受到来自父亲、老师、同学和其他亲人的关爱与期待,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使他明白有些行为(如发脾气)是正常现象,能够从抑郁的低谷中走出来,消除焦虑、害怕、紧张、痛苦等负向情感,改善睡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长期目标:完善个性,实现心理问题的彻底解决,实现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自我满意。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在对求助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咨询师与求助者协商,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和阳性强化法对其进行治疗。
1. 方法与原理: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认为导致不适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贝克提出了五种认知治疗技术:识别自动化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去中心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雷米提出,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通过从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吸收了二者的认知和行为策略达到改变的目的,也强调了家庭作业的功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
2.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时间和费用
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根据咨询的情况进行调整。要求遵守时间和遵守约定的义务,费用:免费(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在校学生免费)。
八、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的划分
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分为心理诊断阶段、心理咨询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及心理诊断阶段
第1次:
第一次见面时,求助者对咨询师防御心理,表现出一定的阻抗,说话缺乏连贯性并时常陷入沉默当中,咨询师时时以微笑、目光、点头表示自己对他的理解和关注和鼓励,告诉他有些问题是青春期的共有特点,如发脾气,不必太在意。咨询师通过关注、共情及理解等技术与他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一种密切合作的气氛,使他内心的痛苦能够得到宣泄,求助者大声哭出来。
第2次:
贝克和雷米认知疗法强调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通过引导求助者讲述自己童年的经历,学习经历、生活史以及一些容易让他回忆起来的有关事件,咨询师对求助者有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结合他的描述,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然后确定咨询目标和制定方案。第二次咨询中,咨询师无条件的接受和关注求助者,对求助者表达共情的交流,与求助者平等对话,他逐渐信任咨询师了,与咨询师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并表示要尽力的配合。这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心理咨询阶段
第3次:
商定咨询目标 确定问题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咨询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在前两次治疗中,求助者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父母不在身边,我是他们的负担;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侮辱我等这都是一些具体事件,代表着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
通过提问技术,咨询师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通过自我审查的技术,使求助者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如有同学侮辱我,动手打他、姥爷瞧不起他等,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反省。
第4次:
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针对这些观念,咨询师建议他在实际情境中加以验证,鼓励他做一些简单的,容易见效的事情。比如,让他去问问周围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否真的那么糟,亲人是否真的讨厌他。
实际反馈回来,求助者周围的人除了觉得他不善沟通、爱发脾气等之外,对他的评价还好。表层的错误观念不攻自破,求助者对结果感到高兴,情绪好转。但没过多久,又觉得他人瞧不起他。
另外通过谈话还了解到,孩子很渴望父母能在身边,很羡慕其他孩子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第4次咨询后,咨询师拨通了求助者父亲的电话,将求助者的情况一一作了说明,恳切地希望父亲能从孩子心灵健康成长角度考虑,回城打工,陪伴孩子走过这段“心理危机期”,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来自家庭的温暖关爱。想法取得了家长的认同。
第5次:
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显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求助者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萌发、错误的自我概念(我不行),但又渴望得到外界认可,害怕被周围人贬低,加之父母不在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压力得不到排解,人际关系一度紧张,便以逆反、敌对、逃避等问题行为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
下面是求助者与咨询师的一段对话:
咨询师:你上次说有被他人瞧不起的感觉,最初是什么事让你产生这种感觉?
求助者:初二第一次月考之后我的分数很低。但我没想到我会考得这么差。
咨询师: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吃惊,也很烦恼,因为以你原来的水平不应该这么糟。
求助者(沉默片刻):嗯……我的姥爷却不这样看,就认为我笨,不停地唠叨。老师、同学也奚落了。
咨询师:你感到姥爷、老师、同学伤害了你,并因此感到生气,不愿理他们,父母又不在身边,得不到及时的安慰和鼓励,因为你希望周围的人能对你表现出关心和支持,而不是责备。你也希望能向他们以及你自己证明你能把事情做好。
求助者:对,可是努力了好几次,后来做什么都不行……
咨询师:你是说你的各种行为都不行吗?包括运动、洗澡、睡觉等等。那么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不行”这句话,换句话说,你可以用刚才咱们提到的那些“我”运动、洗澡等具体内容来代替“我”。
求助者:我运动不行,我洗澡不行(摇头,笑)好像不能这么说。
咨询师:对,你可以说我八年级第一次月考不行,但不能说我洗澡不行,是吗?
求助者:(若有所思地点头),我只是一次或两次考试不行,我还是能行的。
咨询师:(笑着点点头)
进一步改变认知
咨询师一起分析求助者的各科考试卷,找出部分题目重新做一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他看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同时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其次,咨询师多次强调他能行,相信自己,让他明白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有效保护他的自尊和自信。
第6次:
巩固新观念
学会调控情绪,合理宣泄
导致求助者人际关系紧张,是因为“我不行”观念,但又渴望被他人接受的矛盾以及缺乏合理的交往技巧所致。爱发脾气虽然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也是自控力差的表现。虽然意识到发脾气不好,但缺乏相应的方法,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引导求助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该先想一想,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发脾气能不能解决问题?给自己20秒或1分钟去控制情绪,或者转移一下注意力,想最近看的一部有趣的电影电视,如果控制不了再爆发也为时未晚。如果实在生气,可以出去走走,暂时冷静一下,而不必起正面冲突。并布置作业,记录一周发脾气的次数。如果能控制或减少,就说明已经战胜了自己。
善于人际交往,减少问题行为
通过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打羽毛球等,释放自己的青春期不断增长的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锻炼身体,又减少与周围人发生冲突的概率。同时布置家庭作业,换位思考,多为别人考虑,如果别人因为一件小事就对你吹胡子瞪眼,你做何感受?试着每周对一位身边人做一件令他高兴的事情,并记下周围人对自己的反应,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第7-8次:
实施阳性强化法
通过前几次的咨询,父母的关爱缺失得到了弥补,求助者厌学问题中的成就动机低和社交障碍有了一定的改变,重树信心。但如果求助者的学习不良状况得不到改变,前面的努力仍然白费。接下来运用阳性强化法改变其学习困难状况,建立适应性学习行为。例如:用代币法矫正求助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与任课老师及班主任沟通认真监督,当其一旦出现了上课专心听讲的行为,就给予强化(表扬),获得一定的代币量,然后再根据商讨的代币标准,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吃肯德基、父母陪同郊游等等。治疗到此,求助者的不仅情绪得以稳定,而且学习动机增强。
(三)结束巩固阶段
第9-10次:巩固咨询效果
结合考试进行操练,帮助改进学习方法,巩固我能行的信念。在考试前,帮助他以合理的思维方式,确立合理的目标,帮助他卸下心理包袱,调节心态,并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嘱咐他以“重过程,轻结果”的姿态投入考试,正常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同时关注求助者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鼓励他朝目标前进,在学习有障碍时帮助他增强自信,教给他一个简单的放松训练,缓解焦躁情绪,提高应付负面情绪反应的能力。
九、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10次的心理辅导,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一)社会接纳程度评估
家里人反映:与父母在一起很开心,话明显多了,饭桌上时常提起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
老师反映:发言较之前明显主动,成绩也在逐步提高,现在还是学校羽毛球队队员。
同学反映:他羽毛球打得很棒,时不时还教我们几招呢,学习上有问题,也会向同学请教了。
(二)自我接纳程度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情绪低落明显好转,并对自己建立起信心,开始以积极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学业当中。尤其是有了亲人对他的支持和认同,他感觉自己也还不错。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