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德型人格障碍,或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违纪型或无情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之一。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没有神经症性焦虑,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主要特征有:无社会责任感;无道德观念;无罪恶感;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无悔改之心。
悖德型人格障碍患者成年之前或有以下行为:经常逃学,闲荡;离家出走,在外过夜;经常撒谎(并非为逃避责罚);过早发生性行为;过早吸烟、饮酒,或吸毒;不止一次故意破坏公共设施;反复挑起斗殴;经常违反家庭或学校规章制度。成年以后或有如下表现:经常旷课旷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约束;易激惹或产生攻击行为;不履行承诺或义务;生活无计划;行为卤莽,不记后果;忽视或虐待子女,不尽赡养人义务;无法持久维持单一的恋爱或婚姻关系。
悖德型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有一些共同特质,但最大区别是表演型人格患者性格外向,乐于参加一切社会活动,情绪易激惹极不稳定。而悖德型人格性格内向,社会交往冷漠,情感淡漠,没有道德感没有内疚心。
悖德型人格的人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由于自身缺乏“超我”即道德观的约束,常给人一种自由洒脱的感觉,这类人从小就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超我”,他的心是支离破碎的,严重缺乏稳定感,但欲望和情感的流露却无比流畅,因此这种反社会人格的人尤其迷人,特别能吸引被社会道德拘束的中规中矩的老实人。这也是我们常见的“好女配坏男”或“好男配坏女”现象的原因。但是悖德性人格障碍患者另一方面是别人接近不了的内心痛苦,不愿诉说,不愿接近人群,这亦是这类人“迷人”的原因,“迷”一样的人,内外双重标准,外人无法接近,很难看透。这类人对痛苦的耐受力几乎为零,并且内心时常痛苦,无法摆脱,他们唯一的出口是转嫁痛苦,把痛苦转移到别人身上,甚至是至亲近的人身上。这唯一的出口实则是恶性循环,也是其心里不成熟的表现之一,并不能从根本消除痛苦,甚至让很多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者走向监狱走向灭亡。
很多人认为此类转嫁痛苦的表现是由于缺乏共情,也就是说对别人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本人则认为不然。悖德型人格的人情感淡漠只是体现在对社会公德和常规的无视和漠然,他们感情和洞察力并不欠缺,甚至拥有更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转嫁痛苦伤害别人的做法,其实像小孩故意哭闹惹怒大人的做法一样,期望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期望能影响别人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是由于对人群和社会的不信任感和抵触感,加之一再而反复的别人对自身的忽视,导致这种痛苦和仇视愈演愈烈,“只有让别人难受他们才会注意到我”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恶性循环,其实根源上还在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
一些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家庭破裂、儿童被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亲人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监护人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其二,是指监护人的行为或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
各种分析各种探究各种猜想其实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如果在幼年得不到充分的爱,得不到良好的言行合一的认知教育,很容易埋下人格上的隐患,如果在第二发育期就是青春期遇上应激性事件或亲密的有导向性的伙伴,这种人格障碍的发生几率将大幅提高。
如果有合适的家庭治疗师是最好的,但谁也不敢保证能强大到一再容忍被伤害被冷落被背叛,还一直温暖如一的站在你身后。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了解自我,发现自我,然后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只有罪人能原谅罪人,救赎吧,阿门。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