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给自己找个“情绪垃圾桶”

给自己找个“情绪垃圾桶”
转载文章 发表时间:2015-05-15 10:22:22 682 0 0

  原先单位不再续约,工作没着落。”“年底有人升职,有人加薪,可都不是我!”“春节快到了,可囊中依然羞涩,烦!”……年关将至,各种烦恼、压力纷纭而来,抑郁、焦虑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为了保持身心健康平衡,每个人都需要 有个让情绪“倒垃圾”的畅通渠道。不过,当各色“情绪垃圾桶”展现于面前,应怎样选择,各自有何优劣禁忌?还是听心理专科医生为我们一一分析吧!

   ●书写 用纸笔将困扰自己的烦恼记录下来。徐文军说,人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常常不能冷静地思考,迅速找到有效、有条理的处理方案,或自我期望值与现实错位,就容易埋下“心结”。久而久之得不到疏导,容易令人形成情绪障碍。而书写正是通过整理思路、剖析自己那些支持不良情绪的想法,调整不恰当的观念、态度,来平复心情,自我排解,从而达到心理保健的过程。 注意:尽量从积极的角度书写,多肯定自己,不要夸大负面事件以及不良情绪,才不会令不良情绪越陷越深。如果这种自我排解无效,将这份记录交给心理专科医生,将有助于更好地找到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

  ●倾诉 说到情绪“垃圾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找朋友、家人倾诉。可是,这看似容易的途径往往却是最难。有的烦恼涉及隐私,似乎不太方便与朋友交流,有的烦恼其实就来自于家庭,怎好对父母启齿,令父母担心?徐文军说,有倾诉渠道总是件好事。朋友的客观立场,往往能够调整自己不恰当的期望值,抒发不良情绪。所以,平时还是要多储备人际关系,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 注意:因为缺乏专业技能和经验,家人朋友不能替代心理专科医生。如果还未出现明显的情绪障碍症状,朋友家人的开解还有一定作用。但如果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坐立不安、焦躁、情绪低落时间长,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倾向,表示他承受的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这时就必须及时向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专科医生求助。

  ●音乐、电影 通过听音乐、看电影,转移注意力,把感觉投注到外界,有助于缓解压力。也有人通过疯狂唱K来宣泄压力,这些都是有效的抒缓渠道。 注意:在选择音乐、电影的时候应该有所讲究。有的人喜欢用悲伤的音乐电影,获取对悲伤的共鸣,抒发不良情绪。徐文军提醒,这种情绪宣泄必须掌握适度,将悲伤的情绪宣泄完就应马上停止,回到积极、正面的一面,不要沉迷在悲伤之中。一般人如果难以把握这个“度”,则宁愿多用优美的抒情歌曲和电影来调节心情。已经患有抑郁症或有自杀倾向的人,以悲情的音乐电影来宣泄则要慎重,这有可能使其负性情绪进一步恶化,或促使其自杀的行为。

  ●运动 运动是很多人采用的舒缓压力的方法,出一身汗,既强身健体,又能令身体分泌出令人心情振奋愉悦的内啡肽物质,一举两得。另外,人运动时不会去思考不愉快的事情。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因为抑郁的人往往情绪低沉,而运动消耗身体热能,改善体能,有助于运动者重拾信心。 注意:散步、游泳、瑜伽等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每周坚持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但运动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及行为治疗。

  ●出游 如果是因为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短暂回避刺激源也有一定作用。安排一个两三天的短假,用一个全新的环境让身心放松,有助于缓解焦虑。度假归来,往往也能更冷静地分析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压力源。 注意:如果是抑郁症患者,出行前应咨询专科医生意见,带备足够药物,同行人也应具备相当救护知识,不宜单独出行。

错误方式:

  ▲酗酒 有的人有了压力,或心情不好,就大量饮酒。徐文军说,酗酒者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喝给别人看,寻求关注和支持,博取同情,或者是有自虐倾向。但无论哪种情况,酗酒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心理问题,反而会因为伤身和自责,加重酗酒者的心理压力。酒耐量不够的,还会因为急性酒中毒而有生命危险。

  ▲熬夜上网 沉浸于网络世界,逃避现实,只能令人越来越对现实生活感到疏离与不适应。而通宵熬夜,则有点自暴自弃的味道。如果精神紧张压力过大造成失眠,应该寻正常途径解决。有的人并非失眠,只是单纯把熬夜当成一种宣泄方式,即使极度无聊,也一定要死扛至深夜身体不支才去睡觉,睡眠不足的继发损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灰色消费 有的人喜欢用一些纵情酒色的灰色消费来宣泄心中不满和压抑。徐文军说,首先,这些灰色消费本身不为法律与社会道德所允许,行为本身就会给行为人带来压力。其次,无论涉毒涉黄,最终都很有可能伤害身体健康,如果得了一些难以启齿的病症,则压力更甚。

  ▲暴力宣泄 在不伤人毁物的前提下,适当地通过打鼓、打橡皮人的方式,宣泄心中压抑的不满是可行的。不过这种方式一定要注意“度”的问题,不能超出理性的范围。所以,最好在心理专家的指导监控下实施。否则不仅容易伤害周围亲友,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与自我形象,也有可能令自己养成以暴力、自毁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