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当个孩子

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当个孩子
原创首发 发表时间:2025-06-20 17:07:35 21 0 1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里,我们总在追赶时间、完成任务、满足他人期待。

手机屏幕亮起的未读消息、办公桌上堆积的文件、家庭群里琐碎的事务,让成年人的世界被责任与压力填满。

但你是否想过,爱自己最本真的方式,或许藏在童年的记忆里——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当个孩子。

从心理学视角看,这并非幼稚的逃避,而是一场治愈心灵的自我救赎。

class=wp-image-123




一、像孩子一样拥抱好奇心:打破思维的牢笼

 孩子的眼睛永远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他们会蹲在路边观察蚂蚁搬家半小时,追问“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用树枝在泥土里画出天马行空的图案。

这种纯粹的好奇心,正是成年人逐渐丢失的宝藏。心理学中的“成长型思维”理论指出,保持好奇能促使大脑持续探索,打破固有认知框架。

当我们像孩子一样主动接触新事物,学习烘焙、尝试攀岩、研究星座,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同时提升创造力与适应能力。

 我的朋友兰兰曾困在枯燥的工作循环里,后来她重拾童年对绘画的热爱,报名了水彩课。起初她总担心“画得不好看”,但老师一句“像孩子那样大胆涂色”点醒了她。

当她不再纠结技巧,随意涂抹的色块反而碰撞出惊喜,焦虑感也随之消散。好奇心让她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也找回了对自我的掌控感。

 

二、允许自己脆弱:用童真治愈内心的伤口

 成年人习惯用“坚强”武装自己,却忘了孩子从不掩饰情绪。摔倒了会哭,想要玩具会闹,被误解了会委屈地扑进大人怀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情绪会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升高,损害身心健康;而坦诚表达感受,能激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帮助我们理性处理情绪。

 记得我加班到深夜时,总会点开童年常看的《哆啦A梦》。看着大雄遇到困难就找哆啦A梦哭诉,被胖虎欺负后躲起来哭鼻子,突然觉得“脆弱”其实并不可耻。

如今我会在情绪低落时给自己煮一碗加了荷包蛋的泡面,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允许自己像孩子一样“先难过一会儿”。这种温柔的自我接纳,比强迫自己“振作起来”更有治愈力。
 三、重拾游戏精神:在松弛中找回生命力

 孩子的世界没有“效率至上”,他们可以用积木搭建想象中的城堡,用床单和椅子创造秘密基地,在游戏中忘记时间。

心理学中的“心流理论”指出,当人们沉浸在纯粹的乐趣中,会进入高度专注且愉悦的状态,这种状态能修复心理疲劳,提升幸福感。

 邻居家的刘姐是位职场妈妈,每天被工作和育儿压得喘不过气。

后来她尝试和女儿一起玩跳房子、丢沙包,在追逐打闹中,她惊讶地发现自己久违地笑出了眼泪。

游戏让她暂时卸下了“完美妈妈”“优秀员工”的标签,重新体验到无目的的快乐。这种松弛感不仅缓解了焦虑,还让她在工作中更有创造力。

 

四、无条件接纳自我:像孩子般爱真实的自己

 孩子不会因为画歪了线条而否定自己,不会因为跑得慢就讨厌身体。他们对自己的接纳是本能的、无条件的。

但成年人却总在自我批判:嫌自己不够瘦、不够聪明、不够成功。

心理学中的“自我关怀”理论强调,我们需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温柔对待自己——失败时不苛责,进步时不吝啬夸奖,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我曾因社交焦虑不敢参加聚会,后来我尝试用哄小孩的方式安慰自己:“没关系,今天不想去就不去,等准备好了再试试。”

当我不再逼迫自己“必须改变”,反而逐渐放松下来,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这种自我关怀,让我与内心的冲突和解。

 在这个崇尚“成熟”“高效”的社会里,“当个孩子”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是一场温柔的反抗。它不是拒绝成长,而是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保留一份纯粹的自我热爱。

当我们像孩子一样好奇、脆弱、游戏、接纳,就是在给自己最珍贵的礼物——用最本真的方式,拥抱生命的美好。

下次感到疲惫时,不妨蹲下来,像观察蚂蚁的孩子那样,重新发现藏在生活缝隙里的星光。@!articleall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
相关阅读更多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