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爱与归属
Know that your time is coming soon. As the sun rises, so does the moon. As love finds a place in every heart.You are a princess, you'll play your part.
坚信你的时代即将到来,在日月生起之际,爱在每个人心中找到归属。你是一位公主,有着命中注定的角色。
整个画风是比较唯美的,画面的呈现让我们感到创作者是一位内心充满童趣的人。绘画主题依然是“房树人”。时隔一个星期,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这位创作者的改变。她说,通过两次绘画,自己能明显的感到好多了。 绘画治疗,是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行为,用这种刻意,来调整自己,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看到无论是画面的布局还是画面呈现的内容都更协调也更丰富完整了。太阳变大了,山也多了,水从山的右侧调整到山的下面,不再是一颗充满梦幻色彩的树,化成了一群树干笔直郁郁葱葱的树林。尽管树木还是有些单薄,但是已经好多了。房子也从原来的正侧面转了一点角度,让我们看到房门,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型人格,什么都是你说我听,你安排我做,到这次也愿意表达和沟通了。房子的颜色由原来的棕色换成现在的橙黄色。有山就有水,规整的田地生意盎然,清晰整齐,说明这位姑娘的做事严谨细致。第二幅画面上洒满了淡淡的蒲公英“柳絮纷纷处何处是我家?”就是此时心境的表达。
说到这里,那么什么是归属感呢?
归属感是什么
知乎上有些网友是这样解答的。
网友一:这个位置是你的,你不在的时候没人能坐在这里,随时回来找我们玩,我们都在
网友二:下班后不需迷茫去哪, 家门常开菜香弥漫。
饭席后爱人相伴,沿路散步畅聊。闲时老友相聚,火锅上座,没有嘘寒问暖,只有家长里短。而现在,离家一两千公里。才知道家不仅仅是家,那是精神的寄托。
网友三:可能归属感就是一个孤独的人找到了一群孤独的人,又刚好他们懂他,他们一起变成了一群不孤独的人。
网友四:简言之,让心灵平静、融合、拥有的一种感觉!
约瑟夫·坎贝尔在他的成名作《千面英雄》阐述:从启程进入冒险之地,而后在某种象征中得到召唤,收获力量,在这场领悟中获得启蒙,并且带着礼物归来——再度回到你的正常生活战场。这何尝不是一种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一种人希望被接纳为一段关系或群体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们渴望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作为真实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视。同时,归属感也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柱。
人们之所以会在某个地方,某人身上,某段关系或是群体中找到归属感,是因为对方满足了一些获得归属感必要的条件。在以下几个与归属感有关的方面,即使满足了其中某一、两个,也无法让我们对其产生归属感。只有当绝大多数或全部都得到满足时,归属感才会产生:
1. 感到安全
归属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你能够在那个人身边、那个环境中或是做那件事情时有一种安心和踏实的感觉。你不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或者因为怕受伤害伪装起真实的自己。
2. 一定的相似性
要获得归属感,意味着你能在其中找到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各个层面上的——可能是你和某个人、某个群体有着共同的爱好、价值观,或是理想,可能是某个地方和你的故乡有相似之处,还可能是Ta像你曾经爱过的某个人。
3. 认可及被认可
你需要认可这段关系中的另一个人或是这个群体所秉持的理念或价值观,认可他们所倡导的事。同时,你也需要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这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4. 能够参与
你在这段关系,或是这个群体中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感,而不能仅仅是消极、被动地承担和接受。也就是说,你可以主动地做出一些行为,并且你知道你的行为是有意义且能够对他人造成一些影响的。
5. 情感上的链接
归属感的获得不在于量而在于质——我们需要在表面的热闹之外,与他人建立更深的、情感上的链接。找不到归属感的孤独是因为亲密感的匮乏,而不是缺乏社交。
关于归属感,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归属并不等同于从属。前者指的是一个人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后者则要求对群体的从属,包含了服从与同化。
后者恰恰与归属感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是相悖的,它追求一种区隔——我从属于什么,不从属于什么,是一种标签式地将自己与“与我不同”或是“我讨厌的”事物区隔开来的行为。
因此,寻求归属感与追求个体的独特性并不冲突。如果,一个人或群体试图用“归属感”引诱你,想把你改造成和他们完全一样的样子,那么这其实是一种操纵,因为真正的归属感是一种接纳和认同你本来的样子。
这就像是亲密关系中常说的“我属于你”,代表的不应该是一种被占有,而是我觉得自己本真的样子,能在与你的关系中被接纳和肯定。
为什么归属感对人而言如此重要?
归属感是人们在保障基本温饱和安全后最重要的需求。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阶层金字塔理论,人的需求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在我们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处于最基层的是我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不难想象,我们最先需要解决的是自己的温饱问题,和一个安全、没有威胁的环境,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生存下去。
在生存得以保障之后,人们就会开始寻求爱与归属感——我们需要爱人与被爱,想要找到令自己感到安心、被接纳的地方和群体,从而摸索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而在这一层需求被满足了之后,才是对于尊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视自己更根本的需求,就陷入无止境的对于成就的追求,或者认为爱与归属感仅仅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那么人们即使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越级”满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无法填补独处时内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
除此之外,归属感还与我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归属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我们提供好的社会支持,这种支持既是资源上的,又是情感上的。许多研究都曾发现,充足、稳定的社会支持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甚至基因表现都有着不同的积极影响。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缺乏归属感还会增加一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参加这项研究的有一部分是重度抑郁患者,另一部分则是社区学院的学生。给他们派发的问卷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个人的社会关系网和活动范围,冲突感,寂寞感等问题上。结果指出,是否拥有归属感能最准确地预测一个人是否抑郁。
归属感的匮乏也会引发大量的焦虑。研究发现,当人们感到不被社会群体接纳时,他们会感到非常焦虑;但一旦再次感受到接纳和认同,这种焦虑就会立即消散。
我们该如何增强自己的归属感?
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你的身边至少要有一个能与你建立情感上的深层链接的人。有这样一两个人存在,可能比拥有一群可以一起吃吃喝喝、休闲娱乐的朋友都要来得重要。
当来到或是身处一个让你感受不到归属感的环境,想要找到这样一个人,最重要就是先放下自己的各种预设和偏见。
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一些能够结识新人的活动是一个很常见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至少可以保证你们是有一定的共同点的。然后,你需要在一群人之中小心地摸索和试探,他们之中有没有人是能够和你进行一些更深度的交流的——Ta可能有着你很喜欢的性格,可能你们有相似的价值观,也可能你们莫名地信任彼此,都愿意在对方面前进行一些自我暴露。
但是,参加这种较大型的社交活动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你可能需要试着从身边现有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能够和你彼此提供情感支持的人,而这恰恰更加需要放下偏见和预设。对此,有一个准则是:寻找你们的共同点,而不是聚焦在你们的不同之上。
比如,你生活中经常会和一个比你年长很多的人接触,Ta可能是你定时去做义工的敬老院的一位你负责照顾的老人,你预设你们之间可能很难有什么共同语言 。但对方或许很喜欢跟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而你刚好喜欢听故事,你也享受和这种思想上的差异和碰撞。
当然,维持现有的链接也非常重要——和在家乡的亲人,和在世界各地打拼的朋友,等等。然而,远方的链接能够填补我们的孤独感,却不能替代近在身边的情感支持。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在发生,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惑和挫折,但客观条件决定了你很难每天和千里之外的他们更新你当下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
此时,往往是身边的人才能给你提供更加有效和及时的支持,不论是资源上还是情感上。他们会更加了解你所处的情况,你要面对的人和你描绘的状态。只有当你在当下所处之地觉得自己能够有可以求助、可以被倾听、可以及时地陪伴在身边的人时,归属感的种子才能够发芽。
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链接,人与地方之间也同样需要。你很难在完全不了解,并且从未探索过一个地方的情况下,就对其产生归属感。你不需要热爱那个地方,就像我们不是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但它却总是那个提到“归属感”我们会最常想到的地方。
我们要做的是去发现哪怕一点,这个地方的动人之处,它可以是这个城市其实很有人情味,也可以是你很喜欢这里某个街区秋天的梧桐树叶。这些动人之处会让你觉得,纵使这个地方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它依然有着温柔的一面。
我们还能通过咨询或绘画的方式来打开潜意识,来洞见自己,提升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接纳自己需要勇气,如果一个人能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就说明他没有明显的自卑心理,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心理上比较平和,他采取的自我防御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所以,当你觉得走不出过去,看不到未来的时候,就是因为你并没有全方位的认清自己。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