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自我与社会化

自我与社会化
个人原创 林芳林芳 发表时间:2019-01-30 08:18:27 1348 1 2

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亲子心理咨询:是一个家庭父母孩子三人的问题协调;
婚姻家庭:是夫妻关系的协调问题;
婚恋情感:则是恋人之间的情感问题;
职场心理:更多的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
即使是个别的看似好像是个人的自身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也是无法孤立的存在的,一定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情,这就涉及到社会化和自我的问题。众所周知人是社会性的高级动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那么我们在谈到社会化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概念。自然人(naturalperson):是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的人。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而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既然社会化涉及到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而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就结束了,现在更多的人则认同为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是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那么自我的概念又是什么呢?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今天为什么会谈到自我和社会化的问题,因为在日常的心理咨询中,我们通常尊称心理咨询的人为:求助者;但是求助者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一定是和他生活的社会中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的,这时涉及到的人就成为被动求助者。对于被动求助的人而言,往往不会想到原来自身也是有问题的,所谓先知者先觉,主动求助的人,也因为自身的态度决定了求助的目地不同。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文里我们曾经谈到:神经症的人让自己痛苦,人格障碍的人是要身边的人痛苦;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的对象是求助者,但是很多求助者是带着改变被动求助者的态度来的,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反思自身的问题,这时的交流往往容易偏离甚至影响问题的解决。求助一定要有积极主动的求变心理,不是改变被动求助者的心理,而是寻求自身的改变来影响被动求助者的改变,毕竟被动求助者之所以被动,是因为他们尚且没有重视到自身问题所在,即使这时被动求助的一方接触到求助者所求助的心理咨询师,强烈的不信任的心理的阻抗会成为问题解决的无法逾越的障碍。所以只有当求助者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时,才是最积极的态度,也才可以真正的解决我们所求助的问题。
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对应的参照群体构成了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既然是在谈自我和社会化,那么还会涉及到一个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的地位和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会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会按照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我,整饰自我形象,追求自己的理想,以完成自我目标的达成。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2人已赞
相关阅读更多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