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哲学教授Shelly Kagan在他的哲学公开课《死亡》里讨论了死亡的命题。他介绍了一元论的观点,即死亡是肉体功能停止,也就是医学模式所强调的心跳、呼吸和神经反射都消失的状态;而二元论谈的是人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肉体死了,灵魂不灭。死亡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
实际上,不只是生命的消逝,失意、失业、失去财产等等,每一次生命中重要部分的丧失,都会带给我们丧失感。
曾经跟一个8岁的小男孩讨论过生死的话题:
他问我,人会死吗?
我说会的,就像秋天落叶,人都会死。
他又问,那我妈妈也会死吗?
我说是的,她也会死。
他很沮丧,小声说我不想让我妈妈死。
我说,如果你一直记得她,记得她的样子,也记得她说的话,实际上她就一直陪伴着你,对你来说,她就不会死。
他又问,那我会死吗?我说,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0岁以上,你暂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而且,如果你每天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留遗憾,那么你就不会惧怕死亡。
他一下子就开心起来,说:"我每天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每天都很开心,我没有遗憾。"
当家庭里有人离世时,有些孩子会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人不见了?特别是那些4岁以前的儿童,他们会不停的追问,这个人什么时候回来? 他去哪里了?死是什么?
一般这个时候,可以跟孩子说,这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他不会回来了,他在那个地方等着我们,等你长大了,我们还能再见到他。
还有的孩子会有一种错觉,他觉得亲人的离世一定跟自己有关。
比如,那天这位亲人让孩子过去给他抱抱,而孩子害羞的跑开了,或者让孩子做什么事,孩子没有做,小孩就会觉得,是不是那天我做了这件事,说了这些话,这个人就不会死?
这时候可以告诉孩子:亲人离世不是你的错,他病了很久,现在解脱了。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只要你相信他能听见,他就一定能听见,你可以告诉他任何你想说的话。
有时候长时间的哀伤,只是因为缺少一个正式的告别。
有个五岁半的小朋友,他养的小鸡死了,他非常伤心,他的爸爸把小鸡埋在了门前的花园里,用小木板做墓碑,在上面写上“某某的小鸡之墓”,并告诉孩子以后想念小鸡了,就可以来这里看看它,到这时,孩子的情绪开始慢慢好转。这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