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幼儿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游戏治疗

幼儿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游戏治疗
转载文章 发表时间:2015-03-16 10:51:54 1790 0 0

  心理咨询和治疗(以下简称治疗),是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相应的专门化技术和方法,由受过专业理论训练并积累一定实践(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工作者施行的,旨在使受困于心理问题的个体的情绪、人格和行为能改变(增进、消除、恢复或矫正)到符合社会认可的方式而进行人际交流、行为训练(有时要配合药物治疗)的过程。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治疗对象解决其社会适应中所缺少的知识、技能或动机,纠正异常行为。心理治疗对于纠正学前幼儿(幼儿)的一般偏异行为以及减轻或治愈心理障碍和疾患具有一定的价值。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然地暴露其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及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绪情感。治疗者通过对学前幼儿游戏的观察,可以发现游戏究竟是自发的还是受约束的,是有目的的还是漫无目标的,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游戏治疗为学前幼儿提供了机会,让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地、自然地表现出自己的感受和问题,同时,也给治疗者提供了观察记录,并判断幼儿心理问题的好机会。其效果好比在某些成人的心理疗法中让成人“说出”自己的问题一样。

当然,由于治疗者所信奉的理论不同,在游戏治疗中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会有差异。但是,有一个基本前提是一致的,那就是幼儿在游戏中会流露出个性的一些重要方面,因此通过对游戏活动的观察,可以发掘出幼儿所存在问题的实质。

对于游戏治疗的效果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游戏本身的治疗作用是次要的,而主要在于治疗者与幼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及通过游戏使治疗者了解幼儿到所存在问题的性质;有人则认为,游戏治疗除了以上作用外,还具有心理疏导作用。

游戏治疗可以是指导性的或非指导性的,前者,由治疗者承担指导和说理的责任,后者,治疗者则将主要的责任留给幼儿自己。

                     

  一、基于精神分析理论的游戏治疗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的游戏治疗是一种指导性的游戏治疗,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freud到后来的一些心理动力学家,都论述了幼儿的游戏问题。这一学派对游戏的重视与这个学派的基本理论有关的。

              团体游戏
   freud把人格结构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人的原始本能的要求,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处于无意识的最深层。“超我”是人格中最高级的部分,保证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本我”和“超我”是相互对立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需要一个平衡机制,这就“自我”。“自我”存在于意识之中,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以现实的方式指导自身的行为,以满足“本我”的需要同时又不违背"超我"的限制。当"自我"无法继续协调“超我”和“本我”的激烈冲突时,自我便出现混乱,并表现为行为异常和情绪紊乱,就会产生心理失调。如果这种心理失调长期存在,说明个体的人格结构长期处于矛盾状态,而且个体长期以不良防御方式来应对这种矛盾冲突,因而个体不敢面对的情绪和思想也就越多,同时和社会现实脱离得也越远,最终导致冲突进入无意识中,事若至此,个体的异常行为就连他自己也搞不懂了。

异常行为和心理疾患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常常是由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情感或幼儿早期的创伤性体验,以投射或伪装的形式,通过躯体的渠道或者心理转换、象征作用等在意识中表现出来。因此,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疗法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早期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并暴露出来,变成意识的东西,加以分析、解释和疏导,着重解决异常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内在原因,最终期望能改变个体的人格,而不是就事论事地只矫正行为本身,否则可能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freud认为,生命初期的婴儿是受“本我”支配的,随着年龄和心理能力的发展,“自我”和“超我”也逐渐建立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自我”形成的调节和平衡“本我”与“超我”之间矛盾冲突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游戏中获得的。这是因为游戏是部分与现实脱离的,因此游戏允许“自我”自由地、不受压抑地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消除两者之间的冲突。游戏使幼儿无拘无束地表现受压抑的原始冲动和欲求,为幼儿提供了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天地。

在游戏治疗时,治疗者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注意,要让幼儿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幼儿可以不需要遵守游戏的规则,一个人自由地玩;也可以安排别人和他一起玩,甚至与他争夺玩具,这对于展现幼儿在人际方面的问题是必要的。也就是说,游戏活动的目的在于创设一种情境,让幼儿在这种情境中,尽情地发泄内心的各种受到压抑的情绪,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同时将心理问题表现出来。

同时,游戏还有治疗的作用。幼儿在游戏治疗时的所作所为常常是幼儿生活的客观环境所不允许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不能满足的欲望和需要得到了补偿,幼儿减少了焦虑和抑郁,发展了自我力量,从而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在游戏治疗中,治疗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时也引导幼儿运用某些玩具,根据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潜在的体验,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解释和说服。通过治疗过程,幼儿无意识的体验变成了有意识的体验,提高了自知力,逐步地实现了自我控制,消除了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各种症状。

举例如下:

一个4岁的女孩郁郁寡欢,喜怒无常,行为退缩,沉默寡育,没有一般幼儿所具有的生气和活力。她最初被带到游戏治疗室时,对治疗者持不信任态度,但是不久就开始在游戏治疗室内摆弄玩具了,到了第3次来到治疗室,她已经显得比较轻松了,她的游戏也带有较多的自发性。一次,她从一堆玩偶中挑出了5个,将其中的4个排成一行,说这4个玩偶中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还有2个是她的“弟弟”,又指着那个没有排在行列中的第5个玩偶说这是她自己。治疗者问:“为什么你不同家里的其他人在一起呢?”女孩开始哭了,然后捡起被指作为爸爸、妈妈的玩偶,将它们使劲地往墙上摔,嘴里还说:“因为他们只喜欢男孩,他们不喜欢我,他们不想要我!”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这类游戏使幼儿的问题得到了暴露,幼儿可以不用害怕受到惩罚而淋漓尽致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是通过与幼儿或家长的谈话所不可能做到的。当幼儿通过自由联想,让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特别是在幼儿早期所遭受的挫折或创伤浮现在意识中,通过适当的途径发泄与这些挫折或创伤有关的积郁,并辅以适当的。解释和说服,可望取得治疗效果。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因为幼儿除了对成人的指导做出反应外,也无力做些其它什么,所以他们把游戏看成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行动的唯一机会。而自主对于他们作为人的健康发展是功不可少的。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让自己安全地、令人愉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任务的完成和他们周围一切可见的东西中获得满足,并能有效地和他人交往。

            模仿游戏
   从心理健康方面来说,游戏也使孩子在两个方面特别获益:首先,它为他们的情感发泄找到一个有创造性的、有教育意义的和合适的途径;其次,它可以训练他们,告诉他们如何读懂他人的情感,并用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对之做出反应。

让我们先看看游戏怎样作为情感发泄的途径。当许多婴儿六个月大时就第一次表现出对藏猫猫这个游戏(这个游戏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因父母“不在眼前”而产生的紧张感)的兴趣,一两年后,孩子们用来发泄愤怒、无能为力、不安全等情感的方法一般就是堆积木,然后把它们推倒,或者就是玩“过家家”。

对于大约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可能开始从事更具暴力色彩的游戏(“打仗”游戏战斗,甚至杀人游戏,这样做的男孩尤其多),这种游戏可能使成人非常震惊而且敏感,但是他们完全是正常的,基至对幼儿的健康是有益的。它引导幼儿用一种安全的方式发泄他的敌意和攻击性。这并不会使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好斗,打仗这样的游戏可以教会他们计划、组织、协调、合作,培养其勇敢向前的斗争精神,事实上,有过这种游戏经历的幼儿能更好地控制自己攻击冲动,更重要的,他们在这种自已组织的活动中,不受成人的限制,是在一种极为快乐愉悦的情绪中实现自己"社会模拟"的,没有伤害性代价,这种发展的成就是在安全的情况下获得的。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通过象征性的游戏来削弱内心的冲动”。

注意,攻击性的游戏对孩子有好处,并不意味着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这类游戏,或者在这些游戏变得过于粗暴的时候也不要去管。这也不意味着父母们必须克制他们自己对于暴力和战争的厌恶之情而和孩子一起做这类游戏。有些孩子更愿意做这类游戏--原因各种各样。这些游戏中,有一些是相当粗野的。父母对这类游戏应持否定或不支持的态度。

这里有一些关于游戏的建议:

1.给孩子大量游戏的机会和条件,无论是独自玩的还是和别人一起玩的。

尽可能地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确保某段固定的时间,让孩子在那段时间里自由地一个玩耍。这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为了增加孩子的社交技巧,最好每周都为孩子安排一些机会,让他和别的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如果孩子年龄到3岁以上,不妨放他出去,给他与别的孩子自由玩耍的机会。

2.定期地参与孩子的游戏。

家长要努力了解更多的不同的游戏方式,并且经常利用一起玩耍的机会彼此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情感的,甚至是思想的,观念的,这有助于培养和孩子的更加密切的关系。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在选择时,注意选择你和你的孩子都能从中获得乐趣的玩具和游戏就很有必要了。

3.对孩子学习掌握技巧和遵守规则的进展,要尽可能地保持耐心。

当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的时候,让孩子居于主导地位,至少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处于这种地位。不到六岁的孩子在情感上常常还无法很好地处理失败,因此要准备让孩子赢,甚至允许他欺骗。这对于保持孩子的兴趣,培养其自信心都有好处。

4.巧妙地帮助你的孩子玩得开心,而且使他能从中获得最多的益处。

在不压制孩子的快乐的情况下,让他了解不同游戏的价值:从这些游戏中可以学到什么。或者游戏如何进行对身体和智力的发育有益。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孩子深入了解某种游戏。然后你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修改游戏的规则,这样你的孩子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要小心选择适合他的情绪和时间的游戏。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感到悲伤或者情绪低落,或者那时已快到睡觉的时候,相对较为安静的游戏更合适。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孩子正骚动不安,或者正当下午三四点,更加活跃的游戏更为合适。

在生命的这个阶段,你的孩子可能难于和共他的孩子分享玩具,或者允许他们公平地轮流玩。要逐渐树立对与错、好与坏的意识。在孩子伤害别人或者受到别人伤需的时候,你应毫不犹豫地加以干预。

你也可以尽力和孩子一起练习和他人分享的习惯,你可以向孩子要某个玩具,孩子递给你的时候要对他表示赞贳,几分钟后再还给孩子。不过,不要期望你的孩子很快就会有更加慷慨的行为,如果他做不到也不要担心。对于孩子来说,要认识分享的价值和公正的游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积累丰富的经验。

5.谨慎地观察正在做游戏的孩子。

你要养成一种习惯:在孩子做游戏时,要在不吸引他注意力的情况下,对其加以观察。你的孩子怎样做游戏或者在做什么游戏,可以使你深人地了解孩子当前的心理状态。比如,你的孩子在玩娃娃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令人心灰意冷的景象,这可以使你联想起他真实生活中某种困难。或者你的孩子看起来对某些令人喜爱的玩具失去兴趣,这可能是某个更加复杂的情感冲突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迹象(比如分离的焦虑)。

6.鼓励孩子在日常的活动中保持着做游戏的精神。

如果孩子把这一切看成做游戏似的,那么,清扫房间和洗澡之类的麻烦事,会变得有趣而有吸引力,会更少压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精神分析理论游戏治疗的疗效,极少有可靠的研究报告。这种治疗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有诸多不同,即使在西方,对此也有颇多非议。事实上,精神分析理论游戏治疗在更多的情况下可用于收集有关幼儿的信息,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地表现出了问题行为,治疗者可以运用观察技术,仔细分析幼儿存在的问题行为的症状表现及其原因,从而有助于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此外,在精神分析游戏治疗中,对于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消除其人际障碍效果可能好些。 

  二、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亚瑟兰(axline, 1947)推行了一种非指导性游戏治疗,它是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 r. rogers)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患者中心疗法”而发展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相信,人的心理失调和异常行为是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受到阻碍和受限于人类需要的低级水平而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者不以探求无意识记忆或者改变对刺激的反应来纠正异常行为,而是相信治疗对象有自我导向的能力,能自我治疗。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自我理解和自我指导,并相信意识的力量比无意识的力量更为重要。
   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既不通过劝告或消除疑虑以直接影响治疗对象,也不向他们提出直接的问题,而只是为治疗对象提供一种温和、信任的气氛以及完全能接纳的情境,耐心地听取治疗对象所述的一切。治疗对象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那些他们害怕引起麻烦或遭到别人拒绝而一直隐藏的情绪,他们也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而不用担心受到责备或惩罚。在这样一种治疗情境中,治疗对象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达到更高水平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这种治疗方法的成效,并不依赖于治疗者所受的训练或掌握的技巧,而主要是与治疗者的态度有关,即要求治疗者无条件地尊重、同情和谅解治疗对象,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经验成长的有利环境,而游戏是幼儿可藉以自我表现的最自然的媒介。在游戏中,幼儿成了真正的主人,没有人批评他,强制他做这做那,也不受成人的干扰或成为成人受挫折时发泄和攻击的对象。对于参加游戏治疗的幼儿来说,这是一种新的经验和挑战。最初,幼儿一般会显示出困惑或怀疑,当他们发现治疗者对他们绝对信任和友善,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都能被接受时,他们会把真实的自我完全开放,把累积的挫折感、紧张感、不安全感、困惑、恐惧、攻击的欲望,等等都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当治疗对象将这些有碍于成长的情绪从阴影下解放出来时,他们才能面对它们,进而学会控制和调节。非指导性游戏治疗并不试图让幼儿认识其自身的问题,也不向幼儿指出哪些行为应该改正或以符合成人要求的行为取而代之。治疗者相信,不是由幼儿自己选择而产生的行为,通常不容易被幼儿接受,有时还会遭受到反抗。相反,通过游戏治疗,幼儿获得了情绪上的松弛,就会认识自己的力量,由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从而实现自我。有人报告,一些在非指导性游戏治疗中受益的幼儿并不清楚这是一个治疗过程,而只是把它当作为一种自由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无需历经重重挫折满足自我实现的动机。这种在心理上自由的幼儿比整天陷于压力和挫折之中的幼儿更容易产生建设性的态度,更能发挥自已的创造力。

游戏治疗可在特设的游戏室或活动室的一角进行,在游戏室或活动角放置各种玩具和材料。在玩具和材料不充足的情况下,至少应有做娃娃家游戏的家具和玩偶、沙、粘土、蜡笔、颜料、图画纸、玩具枪、电话,等等。玩具和材料的结构要简单,功能多变,易于为幼儿所把握。例如,沙是幼儿攻击性游戏的良好媒介,幼儿可以将娃娃和其他玩具埋在沙里,也可以将沙当“雪”、“水”、“掩埋的泥土”或者“炸弹”。沙子的用途可以随着幼儿的想象而发生变化。 

治疗者与幼儿同在游戏室或活动室内,他的角色虽然是非指导性的,但是并不是被动的,要使自己保持完全的接纳态度,克制自己不要在幼儿游戏或谈话时插入任何直接的建议或暗示。亚瑟兰提出了在游戏治疗时治疗者必须遵循的8个原则:

1,治疗者必须与幼儿建立亲近、友善的关系;

2,治疗者必须接纳幼儿真实的一面;

3,治疗者应宽容幼儿,便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4,治疗者要善于识别幼儿所表达的感受,并以能让幼儿领悟自己行为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反馈给幼儿;

5,治疗者要尊重幼儿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以及做出选择和着手改变的行动;

6,治疗者不要去指导幼儿的行动或谈话;

7,治疗者不要急于抓治疗的进度;

8,治疗者只能规定一些必要的限制,这些限制为的是使治疗符合真实生活以及让幼儿认识自己在治疗关系中应负的责任。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可以个人治疗和集体治疗的方式实施。集体治疗过程由于增加了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使治疗过程更具真实性,因为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必须与其他幼儿交往和相互作用。一般而言,个人治疗对于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产生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治疗则对那些有社会适应困难的幼儿较为恰当。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相关阅读更多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