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关于青少年咨询的反思

关于青少年咨询的反思
原创首发 王凯强王凯强 发表时间:2021-11-27 16:07:04 863 1 10

    记得有一次和对象吵架,闹到要分手的地步,半夜起来担心她是不是难过,甚至还有点感动——多么爱她的一个好男人啊!现在回想,那不过是投射而已,我爱的还是自己。所谓担心她,只不过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投射在了她那里,从而担心投射在她身上的自己罢了。当时担心她难不难过,孤不孤独,其实都是在担心自己,因为她是否难过孤独我不知道,自己可是真的难过孤独。所以歌曲里唱的“我感动天感动地,就是感动不了你。”所谓的天和地,都是自己。而客体的“她”是独立的。

    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挺不错,我摘录了一段:灵魂只能独行。两个人格独立的人,无法永远一致,当方向不同,意见相左,别人就会拿走填满在你空洞里的认同离去。这时你感到巨大的空虚和疼痛感——你会觉得失去了自我,没有了生活的意义。

    这里我觉得青少年们早恋,闹得死去活来的,应该是以上的原因,不过我这里也不是下定论,还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回到青少年咨询,我想逆向思考一下,家长觉得孩子有了问题,带着许多问题的孩子来做咨询。那么,你们这些家长的到底怎么样孩子了,才会致使他们这么大的反抗。恨一个人不是一朝一夕来完成的,一定是由许多的失望累加起来变成绝望而爆发的。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一种被动攻击,是希望父母们改变,但是文化影响着思想,思想左右着行为,所以“改”这一个字谈何容易。

    所以我这里还想指出一点,可能不对,希望大家能够指正。某些家长的思想里,还是藏着一种让孩子成为人上人的潜意识。古代如何成为“人上人”呢?除了本来家里关系就硬,那剩下来就只有一条通道,那就是科举,正所谓“一纸八股文章换来的荣华富贵”,可是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人上人”,那这个社会谁来做工,谁来生产,社会还有正常运作吗,所以从社会工程学的角度来考虑,自然会有一部分人会分流出去。但是古代文化,尤其是孔儒们,喜欢把人分成君子、小人各个阶层,媚上着必定欺下,对于上阶层,极尽谄媚,对于下阶层,极尽挖苦之能事。于是,对于劳动人民的污名化,牢牢地刻在每个人心中,我们现在嘴上不说,但是内心也是有这种倾向的,但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质,我们没有什么区别。大家社会分工不同罢了。在这里,我要反思一下自己,我曾经也有这种思想,想着进入上一个阶层,从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现在我以有这种思想而感到耻辱,我来自农村,来自那个平常的家庭,那些小时候一起玩泥巴的玩伴,中学一起喝泡面汤同学,大学一起去大街上发传单室友,这些伴我长大的才是我内心动力的源泉,是他们使的内心不至于枯竭,他们才是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结所在。

    记得初中毕业前,我爷爷还计划着让我去保定学厨师。他们对我的期望并不是很高,学门手艺,能养活自己,能成家立业,就够了。但能这样想的现在毕竟不多,大多数还是在望子成龙的思想所驱动下,会产生一个看似正确的逻辑:小学好好学习考好初中,初中好好学习考好高中,高中好好学习考好大学,然后上好研究生,找好工作,迎娶白富美,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我以前在北京工作时,接触了许多问题少年,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这个逻辑。让小孩子从小学就失去了玩的自由,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不讲其数的补习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这样扼杀青少年天性的教育,一定会激发反抗。这并不是父母要害孩子或者孩子就不孝。而是现代文明与封封建孔儒之间的较量。只不过是通过这种形式表现出来了。

    我这里想说的是,青少年阅历少,对于许多事还看不透,很容易着了别人的道,所以家长的管教与陪伴是必要的,但是过多的干预,甚至是替代孩子活着,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进而是反抗,因为这和借尸还魂相似。生命的精彩、奇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走向何方。

    我看过为了省事的家长所手机给孩子一丢,然后自己去聊天或打麻将的,也见过每天把孩子所有的事都包办了,孩子没有活出一点自我的,也见过从来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整天羡慕别人家孩子的。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能不出问题吗?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10人已赞
相关阅读更多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