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人其实缺的是自我认同
个人原创
赖彦
发表时间:2025-05-31 15:23:58
4336
0
3

很多人觉得自己“缺爱”,无论是在亲密关系、家庭还是社交中,总觉得内心有一个填不满的空洞。然而,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看,缺爱的人真正缺乏的并不是他人的爱,而是对自我的认同。真正的满足感,源于内在的稳固,而不是外界的填补。
我发现,感到“缺爱”的人,往往在潜意识中对自己价值的不确定。这种内在的缺失,让我们不断向外求索,却忽视了自我认同的构建。“缺爱”其实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根植于我们对自我价值和安全感的认知。这种状态往往与童年经历有关——早年与主要看护者的互动,塑造了我们对爱和自我价值的预期。
如果童年缺乏稳定的关怀或被忽视,我们可能形成一种潜意识信念:我不值得被爱。这种信念在成年后表现为对外界爱的渴求,以及对自我认同的模糊。
“缺爱”其实并不是缺乏他人给予的爱,而是缺乏对自我的接纳和肯定。无论外界给予多少爱,如果我们内在的自我认同缺失,爱的流入就像水流过筛子,永远无法填满。
自我认同的核心,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清晰认知:我是谁?我有何价值?我能承受什么?当内在的自我稳固时,我们能从内在找到满足感,无需过度依赖他人的肯定。反之,自我认同的缺失会导致以下动态:
1. 内在冲突:自我否定与爱的渴求
缺爱的人常陷入一种矛盾:一方面渴望被爱,另一方面却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这种潜意识的自我否定,让我们即使身处关爱之中,也会怀疑对方的真诚或担心失去。
2. 投射与依赖
心理动力学认为,缺爱的人常将自己的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期待对方填补内心的空洞。这种依赖让我们在关系中失去平衡,要么过度索取,要么过度牺牲自我。“依附焦虑型”个体(常感到缺爱)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过度依赖行为,导致关系冲突增加。
3. 羞耻感的循环
缺爱的人常因自我认同的缺失,而产生潜意识的羞耻感。可能觉得自己“不够好”,这种羞耻感进一步阻碍我们接纳自己或他人的爱。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3人已赞
作者文章
缺爱的人其实缺的是自我认同
文章探讨了“缺爱”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力学原因,指出真正的缺乏是对自我认同的缺失而非外界的爱。通过分析童年经历对自我价值和安全感的塑造,文章揭示了缺爱状态下的内在冲突、投射与依赖行为以及羞耻感的循环。
4336
3
0
重建安全依恋的需要
文章探讨了0-3岁期间婴儿与母亲建立的依恋关系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安全依恋的形成过程以及早期依恋创伤可能导致的后果,并提出了咨询师在修复依恋关系中的作用。
4423
2
0
抑郁严重程度的区分表现
文章详细介绍了抑郁的三种亚型: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症,分别描述了它们的症状表现、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诊断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抑郁的不同层次和表现形式。
10091
3
0
语音通话
私聊
相关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