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悖德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调适案例

悖德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调适案例
转载文章 发表时间:2015-02-06 14:59:30 1257 0 0

一、引子

悖德型人格障碍又称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它是一种自幼发展的以屡次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显著特征的并明显偏离了本人所在文化所应有的内心体验与行为模式的人格障碍。精神病学家施奈德认为这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极易发生违犯社会法纪行为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教育调适具有悖德型人格障碍的学生,是一件令老师们相当头痛的事情,但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只要方法得当、贯彻持久、多方合力,教育转化这类人格障碍的学生不是没有可能的。

二、研究对象

(一)个案基本情况

王×强,男,1994年出生,流浪少年、重组型家庭弃儿。父亲下岗待业,平时嗜酒如命,性格耿直而狂妄,与前妻生得一子不久后便离异分居;王×强母亲是浙江三门县人,与其父在金桥地区同居后而生得王×强本人,其间未办理合法结婚手续,所以王×强的户籍也没有着落,是当地的“黑户口”。王×强在小学阶段的情况基本与正常的儿童相差无异,后来情况发生了急剧转变:其父因酒醉暴病死街头,其母又与王氏家族产生名分及财产纠格而抛弃尚在襁褓之中的王×强一走了之;学校的不当处理又让他偏离了人生的轨迹;而社会上一些阴暗面的不良的影响更使得他滑向犯罪的深渊。

(二)教育史

小学毕业之前王×强是一个健康开朗的孩子,后因家庭变故及“黑户口”、“私生子”引来的讥笑使他的自尊受到极大伤害,继而在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方面呈现偏离。虽说王×强的境况得到过众人(尤其是小学老师及他的大伯母和隔壁邻居)的怜悯与眷顾,直至他进入中学预备班之后,外部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他适应不了中学的教育管理方式及师生间的关系,特别是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方法让他感到有压力。他开始自暴自弃,上课不专心听讲、捣乱、做小动作,之后又是挨批评、留校检查,他已经完全被排除在班集体生活之外,之后连照顾他的大伯母也心灰意冷地放弃了对他的信心,此时的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流浪儿”:每天放学时,他只能留在学校的门卫室,再由专人开车将他送到当地政府机关一放了之。一个懵懂少年就这样开始接触的大人之间的责任推诿与搪塞之词,包括亲戚之间的权利之争,都造成了他的人格不协调。

此后,王×强厌恶他的母亲,厌恶他的学校与老师,厌恶周围的同学;他逃校、流浪、偷盗成了他生活中三大主要事件。某次,他因偷盗而被派出所民警擒获,只因无身份信息而不了了之,这在一个未成年的王×强心理留下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刺激,即他的为非作歹连公安机关也没办法惩治,那便可胆大妄为了!他开始结识不良青年且参与他们的盗窃行为并成为祸害周康一带的“恶少”,更有甚者他们还“光顾”过周康地区的某“贪官”家邸并以此敲诈勒索并且作为炫耀的谈资。种种事迹表明,王×强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被颠覆了,他开始不信任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他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公德。

(三)心理咨询史

据当地村委干部反映王×强的母亲是有“精神病”症状的,后来笔者数次与王×强的母亲接触发现王×强的生母患有某种程度的焦虑症,表现在感情障碍(如焦虑、忧郁等)和思维障碍(如强迫观念等),但王×强思维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王×强母亲的行为方式与遗传基因上是对她的儿子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曾建议王×强母子同去精神卫生中心去诊断,但由于其生母的反对与王×强本人的不支持而作罢。

三、观察与评估过程

(一)观察结果

作为他的老师,我们对其进行了为一个月的观察并作了记录。下面是我们记录的几件典型的事例。

1、与同学关系相处不好。由于其身份的特殊——一个没“户口”的孩子往往被同学们耻笑为是“野种”、“私生子”,同学们对他是另眼相看的,他对同学也是瞧不起。大家认为他是“坏学生”,他自认为“我本事大着哟!我还能‘拗分’,连‘老派’也拿我没辙!”这个时候,他的言语之间总是流露出一种自鸣得意的神采。若有调皮的同学稍有不慎而口出带“妈”的脏话时,那惹来的便是一顿王×强的拳脚。

2、与老师关系相处不佳。他从原校校长的言谈与举止中发现老师都很虚伪,说的是一套套,做的却不是那么回事;而作为法律机构的公安人员更是不在他的眼里,他不会向任何老师主动问好,更不用说是行礼了。他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任何的教育与批评,他对一切的教育持对抗与抵触的情绪。有一次,他在我的办公室内情绪失控了,他向我们老师挑衅嚷嚷:你们开除我啊,你们打我啊,打啊,打死我啊!你们送我去监狱啊!……他就这样摆出一副“二流胚子”的德行来刁难正常的教育行规。

3、与生母的矛盾非常深。由于从他人言谈中得知其母亲早年就弃他而去,他对其生母一点好感也没有甚至是唾弃鄙视。14年之后,当地政府与王×强的村委会千里迢迢从浙江某县的一个小渔村中将其生母找来监护王×强时,王×强死活不认的这个“亲妈”的!记得那次他母亲第一次来我校探望王×强,还带来了零食与水果,结果他竟对其母亲挥拳相向还将她赶走,“我没有这个妈,我不认识她!”顺手将她带来的东西扔进了走廊的垃圾桶内。即便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也没有发现过这对久别重逢母子在感情上有任何的进展。

4、他自己认为,他是社会的“弃儿”、“多余份子”;他来到这个世上是上一代人的权力利益相争的牺牲品!他混迹在社会上,有着一群“小混混”听他指使让他感到非常骄傲!他还以充当警察的“饵线”为骄傲的资本,游离在他所说的“黑道”与“白道”之间,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也没有恐惧心理和罪错感更谈不上悔改之心。他开始显露出人格偏异并呈现出明朗化,其所作所为已经不符合社会的规范。

(二)个性测试

我们用《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2-R》加以辅助检查,进行对王×强的诊断发现:王×强本人意识清晰、衣着整洁、接触主动、对答切题、情感反应适切、言谈有序、意志活动正常、思维逻辑无障碍,未见幻觉与妄想,智力、定向力与自知力无损。辅助检查未见异常。

我们询问王×强为何多次实施违法作案,他答称:“当时我拿他们(贪官)的东西是伸张正义,我不用他的白不用!至于违法行为,我解释不清,想做就做得了!"王×强对自己生活、学业以及人际关系均感到有无所谓,而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后果流露出无所谓的态度;他陈述数次打架等违法行为无一例外均是“我火气大了,我是未成年人、我还患有精神病,有精神病所以不算作是犯罪”等这样的言词来搪塞。

我们再从前期的观察和诊断的结果认定这是一个典型的悖德型人格障碍的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失父母或双亲离异、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王×强的个案恰恰符合了悖德型人格构成要素,即家庭破裂、童年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在生活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他的主要问题是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同情,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都带有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无自知之明,这类学生极易发生违犯社会法纪行为,须尽早加以干预。

四、调适方案与过程

(一)调适目标

1.解除心理症状。王×强的心理问题存在,造成了他心理上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能力,因此要消除王×强的精神痛苦和解决王×强内心冲突,恢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

2.疏导消极情绪。通过调适消除王×强的疑虑、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绝望、不满、怨恨、敌对等消极情绪,促使王×强恢复心理平衡,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方式,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3.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调适使王×强能够主动地、有效地调节情绪与行为,在遭遇剧烈的精神刺激时不致于产生情绪冲动和爆发性行为,尤其要防止激情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4.消除不良行为和建立新的良好行为模式。通过调适改变王×强有害的行为习惯,消除王×强存在的各种不良行为,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行为反应模式,增强王×强对各种情境的行为适应能力。

5.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调适增强王×强对环境的耐受力和适应力,改变其不良人际关系,教给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各种方法,避免在今后因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而产生新的违法犯罪行为。

6.重建人格系统。通过调适帮助王×强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明确对待他们的正确方法,使王×强重新建立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观念,提高王×强的认识能力,培养他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能正确对待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人格成熟。

(二)教育调适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各方的协调处理机制,为下一步进行开展实验作好必要的保障。

主要是在接收王×强的时候,由我校青保办牵头会同当地政府青保处、派出所、村委会、原校德育处及我校主要负责人对王×强进行了数次“联席会议”,是落实解决了相关经费问题、生活住处问题、监护管理问题、教育挽救问题等诸多问题。尽管在当时的硬件设施与师资紧缺的不利因素下,我们还是持尝试的态度。笔者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王×强在会议室内一付羁傲不训的模样与神情,丝毫也没有怯懦、羞耻之感。当我问他的问题时他根本不理睬我;至于衣物床件、洗梳用品全部由政府“买单”时,他毫无感恩之心。为此,笔者与他初步“约法三章”,一切须经老师同意方可行事,至于集体生活和与同学相处问题,先从学校条例与住宿守则的文本中自读,有问题可随时来咨询。笔者试着以静观其变的方法来开展工作。

第二阶段:建立起咨访关系、积极调适其心理问题、疏导其消极情绪。

在王×强进入初二班级时,笔者就将其作为三级帮教与心理辅导的研究对象来处理,建立了其健康成长的档案袋。在这个班内还有一位罗×良(化名)的同学,此人鬼灵精怪、言词刻薄特别会引发与王×强的口角与争斗,而且两人的性格与气质是非常不相容的。王×强终于按纳不住前来找笔者来投诉“老师,我不愿学习了,我要退学!”于是笔者抓住了这个教育的机会郑重地告诉他,如果对现状不满意就选择逃避的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况且罗×良同学还会耻笑你的退缩!有了这样的“激将”言语,王×强总算回到班级去,但是这类的“罗——王”争斗的事件还是存在的,有时还发展到相互谩骂与斗殴。当然双方被班主任制止与批评后,双方均面和心不和,尤其是王×强的表现更是不可理喻,扬言要“捅死你(罗×良)!”的狂妄之词,他当然受到了相应惩罚体验。

类似的场景在笔者的办公室内经常会呈现:王×强或坐在我边上的凳子上或站在角落边,口中喃喃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有时他会情绪失控而自残,当然这种极端的状况需要班组成员一起来干预并对其加以保护起来;一般的情况之下,笔者以聆听的治疗手段使他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与宣泄,之后才跟他进行心理调适。这个过程有时要半天、一天甚至更长时间和精力,我们对此有信心!

第三阶段:调适实施阶段,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终,我们将王×强临时性地调到隔壁初三班级,这并不说之前的调适是无效和失败的,而是笔者审时度势发现初三的学生群体可能会更适合他,这样也消除了他情绪爆发的“干扰源”。果不其然,王×强在比他高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中未呈现出类似“罗——王”事件,原因很多方面,这里不再详述。下面就如何进行实验调适进行详细地叙述。

首先,笔者觉得应当从改善他的人际关系着手,使他重建对人对事的认知结构。我们通过行为疗法的调适过程消除他的疑虑、抑郁、怨恨、敌对等消极情绪,促使王×强恢复心理平衡,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方式,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因此,笔者鼓励他从尊敬身边的老师开始做起,同时借教师节“尊师爱生”这股“东风”,让他与相识的同学一起给班组的老师沏杯茶,问声好,久而久之这样的行为疗法延续了好一阵子,老师们对他也开始加以关注了,师生间的关系显然缓和了许多,至少严重抗教的次数在逐步减少。此外在处理协调人际关系之中,笔者发现王×强与其母亲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这里有诸多曲折情理,笔者与班组老师及村委主任分头从王×强母子双方做工作。村委干部花了大量时间从外省市将其母亲找来上海协商办理王强的户口问题,我们从王×强的情感转化上花功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惜效果不佳,便发生了上述中碰面拒绝的场面。笔者后来反思,此事大可不必操之过急,不到切中要害处是起不了效果的。如此这样,王×强只能长期住校生活,以校为“家”,同事们有时戏称他是笔者的“干儿子”。总之,王×强觉得我们的老师是出于真心关注他,他的抵触情绪、悲观厌世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有效释放。王×强能够从一个流浪少年回归到校园生活与学习至少说明之前调适实验是可取的可行的,我们对成功充满了信心!

其次,笔者还觉得增强王×强的自控能力、消除其不良行为和重塑其良好行为模式是本个案的调适成败的关键。如何运用现有的治疗方法使他能够主动地、有效地调节情绪与行为,在遭遇剧烈的精神刺激时不致于产生情绪冲动和爆发性行为成为笔者案头的当务之急。笔者在对王×强的个案背景情况作了详细掌控之后,曾多次运用行为疗法中的快速脱敏法、厌恶疗法、放松疗法、模仿疗法等帮助王×强进行心理行为的调适和纠偏,并让他逐步明白产生各种问题的症结从而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王×强所处的班级有一整套的惩戒和奖励制度,只要一旦做了错事必受惩处:比如说某次王×强与隔壁寝室的寝室长有霸道行为及损害公物的事件,除了得到处分之外还得以厌恶疗法的方式(如静坐反思,抵扣相应的娱乐项目活动时间)来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王×强一旦再有类似的冲动就会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治疗方式减少其霸道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学习生活。这样的治疗方法在其它譬如打架斗殴、吸烟违纪等一些案情中运用屡试不爽。至于王×强的火爆脾气,笔者给他一句“处事要低调、要冷静!”的铮言,但凡有冲动情绪发生的时候,要让自己心中默念此铮言并以放松疗法与倾诉为辅助手段来释放他焦虑、不满的亢奋情绪。这种放松疗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他相处同学有了极大的帮助,当然也有情绪反复的时候。在王×强心理行为调适达到高一层次的的效果上,笔者鼓励他转变兴趣爱好(由打牌、玩游戏转到户外的篮球运动),他的球技在不断地进展中也对其脾气性情的释放起到缓解的作用。除此之外,笔者还要创设机会让他感到成功的体验:当时正筹办校庆节目——武术表演项目,班级破格录取了王×强进入表演团队,在之后的元旦汇演《武林小子》及《武术》汇报演出中都获殊荣,他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那几天笔者见到了王×强脸上难得的笑容。

另外,笔者还须补充一点王×强的寒假与春节如何安排问题,这里我们得感谢该班另一沈×加同学家庭的鼎力支持。沈×加同学也是因沉溺网吧而导致学业无法完成转入我校,其父母做点小生意,条件还算过得去。正是沈×加同学的母亲与王×强的远房亲戚有那么点关系,所以主动联系笔者要落实王×强去他家中过年,这样一来也让他尝到了久违了的正常的家庭氛围。当然,笔者与王×强有诸多的“约法三章”,期间我们还进行一次随访,发现其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不错,王强有了新的“家庭环境”。通过这样的“家”校联动增强了王×强对环境的耐受力和适应力,改变其不良人际关系。同时我们教给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各种方法技巧,避免产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在这样的“临时性”的家庭之中,王×强的整个寒期没有与外面的社会不良青年接触,这是对之前实验成功的极大的保障。我们对成功又进了一步!

最后,王×强的学习兴趣的转变提高得益于其后来所处班组老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这个班集体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竞赛活动,形成了一个浓厚、融洽的班集体氛围并且乐意地接纳了他;而在学科学习中他发现他的英语和数学成绩并不低,这更使得他有了莫大的学习上进心。期间,笔者感觉到他非常乐意与我在办公室内交谈他在学科上的收获与不解,笔者也乐见其成,半个学期下来,王×强的学习成绩由了质的飞跃。

第四阶段:巩固调适成果,消除负面影响,最终重建人格系统。

笔者对王×强进行心理行为调适与跟踪教育约有两年的时间,期间他的情绪是反复无常,有时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倒退,笔者为此费煞心思。记得,有一次王×强逾假逃学在原校门口进行敲诈勒索、影响极坏。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笔者与同事驱车前往将他请回了学校。笔者问他为何放弃学业而重操“旧业”?他说没有学籍没法报考本市技校也谈不上初中毕业文凭,总之他对自己的前途很迷茫。

诚然这是个超越我们实验课题的问题,但又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有的一切“根结”就在于王×强是没有户口和身份证的!笔者只能求助法律援助中心及校、区青保办及当地村委会。“难!很复杂!”村长的答复,“这是他们的家务事,王×强的母亲不让他亲生儿子入户!”显然这对母子间的矛盾有多深。而此时的王×强在校的表现更是不如人意,有时他表现出疑虑和抑郁的消极情绪,有时还呈现出类似与歇斯底里的病理症状(如扬言要跳楼自残),班组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其进行教育与干预,效果甚微。笔者在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之后,运用艾利斯相关理论进行引导和领悟、帮助他认识问题的根源:缺乏父母的情感照顾与关爱,尤其是他幼年被抛弃及王家的破裂纷争是主要原因,如果再放任下去、自暴自弃将来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过去的历史无法改变,但现在母子间的情感调和还是可以尝试的。笔者将现实的利益与问题的症结呈现在王×强的面前,让他自行作了选择:要么自甘堕落、流浪街头直到迷失自我、身陷囹圄;要么面对现实冰释前疑、母子和解,将来学有所成,继成家业。笔者观察数天之后,发现他有所领悟和情绪也平和许多;之后数天,笔者运用支持疗法对王×强进行疏导、劝说、安慰、保证,使他对生母的处境有了正确的认识,消除他对母亲的恐惧与焦虑,恢复对家庭环境的适应。数周后,他们母子终于团聚了,而且在各方的不懈努力和协调下,终于落实了母子户口问题及王×强的学籍问题、中考报名问题。一切都向着我们期待的成功方向进行,我们对成功的渴望更迫切了!

为了巩固已有的成果,笔者还曾让王×强参与如下的体验活动:

1、以现身说法的方式的参加校法制宣传员队伍,通过述说曾经失足的经历教训来告诫大家;

2、作为进步学生的代表、会同我校高校长接受上级领导授予“教育功臣”慰问与表彰;

3、竞选班委会成员,参与班级的自主管理,还协助过老师追回过逃学的同学;

4、利用暑假期间,在其所处的村委会、社区敬老院担任保洁义工和青年志愿者。

    ……

上述所有各项活动的设计与意图的初衷都是让王×强重新建立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观念,提高他的认识能力,培养他正确的思维模式,能正确对待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他人格成熟,这种治疗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五、调适结果

2010年9月,王×强考入了本市某船厂技校。此时的他基本上恢复了自信,基本上具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他身上,疑虑、忧郁等症状已不明显,对自己也有了较为合适的定位,其母非常高兴还特意送来的锦旗。

六、实验结论

由于悖德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还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仅靠药物治疗也只能治标不治本,况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于那些神经功能性障碍的患者又毫无作用。笔者在实验中发现,对于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加以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了解自身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托管等寄宿制学校或社区“阳光之家”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一般以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为心理治疗手段,使患者认识到自身人格障碍的缺陷性、危害性,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在心理辅导老师的调适下是可以得到纠正的。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患者,可送工读学校或相类似的教育机构进行强制教育并限制其自由。但对于一些病情较重者,由于已发展至极端,甚至有发生危害社会治安问题时,应予以收容教养。

参考文献:

1、王伟编《人格障碍》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

2、杜学元编著《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运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7

3、江海燕主编《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8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