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我是我吗?

我是我吗?
个人原创 程红艳程红艳 发表时间:2019-03-25 11:57:26 2280 2 9

篇首语:

这是我工作室公众号上2018年春节过后的第一篇文章——《关于自我》,恭祝给力的读者朋友们能借此更好地明晰自己,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昨天45分钟公益咨询来的是一个男孩子。

自述性格一半乐观积极,一半忧郁迷茫,想知道如何探索自我的方法,如何有好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在感情、工作中掌握主动权,消除与人的隔阂感。

SCL90测试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较高,并带来轻微的抑郁情绪与生理影响。

其实产生认识自我的需求是一个人意识的觉醒,它开始感受到自我与世界的不相适应 ,感觉到自己方面存在问题,想改变现状把控局势却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于是产生了迷茫。

自我是一个立体的动态存在,往外呈现的是一个物理体,这个物理体有相异他人的生理特点:鼻子高一点,个子矮一些,行动敏捷或迟缓,表情冷漠或羞怯,言语刻薄或温暖、眼神躲闪、目光坚定等等;往内呈现的是心理活动状态,身体感知觉体验。动态存在即内部活动会通过外部体现,外部会与世界互动而作用于内,对此,有一句很经典的表达即: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是否是良性的)。

抛开物理特性,单从自我的内部来看,心理活动状态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语言的风格形式特点及内容构成受制于社会文化环境,因此内部自我的形成是社会文化与生理感受性(感知觉与世界的互动结果)在一个人身上的不断输送积累过程,这一过程起初是单向的,只有被输入没有反处理。

比如我们儿时走路,不小心踩翻了路面的小石子,摔了一跤,痛了哭泣,很多父母如此安抚,一边把小石子狠狠地踢开一边骂:都怪你,都怪你,摔痛了宝贝!小朋友好奇着地看着听着,感觉似乎舒服些了(当然,在注意力转移的时候,疼感已经过去,不过大人们会认为自己的做法产生了效果,于是下次又如此照搬)。又或者我们遇到困难时总是用被动句式,比如我被谁打了,我被什么什么阻挡了,被什么什么弄糟糕了,而不是我招惹谁了,我没有想到办法解决困难,我不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与能力,我忽略了我犯错了以致于什么什么。

无法解决困难的生理焦虑伴随向外寻找原因的解释或总结,一方面形成我们的认知内容,一方面形成我们的思维模式——一遇到错误即外归因。以上是反面的例证,当然也会有正面的。

由于我们怕痛而贪欢,所以常常借助经验教训以趋利避害。通过感知觉体验,通过语言标榜一件件一桩桩事物事件经历感受,我们积累起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经验,产生各种各样对事情的分析判断思考倾向,又由于感知觉的敏感方向深度不同、经历感受的不同,文化环境的绝对不同,而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自我。

所以自我是一个历史连续体,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的逐步形成,并且是借助成人世界来形成的,并且形成过程往往是无意识的输送,如同前面例子中的父母,被动句式在教学教案中的设计,生活中的无意表达。如此,我们何以见得自己就认识自己?自己的表达选择就是自己的?何为真正的自己呢?

如上所说,可以看到自我的形成充满主观感受色彩,并且经验主义或多或少会与客观事实背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对问题看法的片面单一固化。而做为人的一个悲哀点正是——我们意识到问题总在结果发生之后,然后才形成经验,而经验的总结又总受限于我们已有的经验、有限的知识,感受性与思维模式。

而许多的人生一直就在这种悲哀之中,让无意识的历史经验主义自我带动自己与当下互动,先入为主,以为是,感觉是,就是,就要,即使出错,与环境有矛盾了不合谐了,仍然是外归因模式,习惯认知模式,而不能跳出来从更多的维度,新的角度,以灵活的思维看到事情的全貌,懂得自己的狭隘。

真正的自己是从认识自我开始的,从突破历史自我的无意识习惯性受限性想当然而来的。挫折、犯错,痛苦是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契机,但不是人人能抓住这样的机会自动从以往的思维方向转换出来,这就象一个人如何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拽离地面呢?

但是如果你有了一个自我质疑,自我反思的意识,经常保持冷静独立客观面对事实的思考,那么就拥有了脱离过去引力的一个工具。我的一个来访者朋友把这理解成上帝的视角,未尝不可。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这个来访者满意而归,那么你是否有了了解自我的方向了呢?愿你通过本文拥有一个上帝的视角。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2人已踩 9人已赞
作者文章
作者主页
语音通话 私聊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