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个人对自我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积极心理学教我们如何看待幸福的人生,就像上图,让我们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也是它的立足点。
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
一、它是主观的,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的评判,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同等程度的幸福的实际标准可能不同。
二、它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三、它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结合图画故事:
图画1-2,带着鳄鱼散步的男子最初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和他的小鳄鱼一起遛弯,但在他们享受美好、幸福散步时光时旁观者出现了,他们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图画3-4,他和小鳄鱼的幸福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激活效应,真让他充满了力量,他不断提高自己宠物的数量和种类,现在他已经是宠物界的达人了。
图画5,在大众期许下,宠物专家诞生了,他备受关注的带着一群宠物行走在人民的视野中。
图画6-7,然而,福祸相依,在盛誉的背后,也有吐槽、谩骂的不和谐音符不时扰动心弦,男子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进入了各种冲突斗争中。
图画8-9,现实是残酷的,人红是非多,竞争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有人比他有更好的资源养了更多更神奇的宠物,终于,在夜幕降临时看着满床的宠物们他开始陷入沉思,逐渐怀疑人生。
图画10,痛苦,无尽的痛苦,激励着他不断发展,不断扩张自己的宠物军团。
图画11,最后,他终于失去了自己······
图12-13,他一无所有了,所有宠物都跑掉了,一切归零。他非常沮丧的坐在地上。突然,有人碰他的脚趾,哦,天呢,小鳄鱼!是他的小鳄鱼,他太开心了。最后,他发现,原来他只是想做点喜欢的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与目标、期望值、社会比较、人格环境交互作用以及适应和应对关系密切。有道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只有了解自己,知道我是谁、我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积极的人生。
相关理论:
1、目标理论目标理论认为,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
2、期望值理论期望值理论,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Wilsoni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因此,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幸福感的预测指标。
3、社会比较理论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
4、人格一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有些收养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客观情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但 Venhoben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主观幸福感既有类似特质的又有类似情景的特性。因此,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即基因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境下,使某类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后来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也有影响。人格特质对情绪的影响可以被情境削弱或强化,因而其影响超出直接的主效应;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一些人对积极情感反应的心理倾向性强,积极事件的发生会带来更加强烈的幸福感,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动力模型认为,人格和情境是两个既独立又依赖有着双向因果联系的变量,个人根据其人格特质选择情境。在決定情感方面,人格情境一致不如人格一具体参与行为一致重要,因而,环境特征、个人行为和人格特点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人格影响情境从而增加或減少主观幸福感的模型认为,人格产生情境,情境增加或减少整体幸福感。
5、适应和应对理论现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中心概念是适应或习惯化。N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这种适应或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相对满意度。但适应更多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生理过程。应对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具有理性行为、精神信仰、给普通生活事件予以积极意义、对事件进行积极评价、『问题焦点式应对以及寻求帮助等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