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不想结婚|了解自己太难,心理学如何帮到你

不想结婚|了解自己太难,心理学如何帮到你
个人原创 公春兰公春兰 发表时间:2020-10-27 11:18:56 1302 1 11

早期的人类文明中,学科分类不是很清晰,其中哲学涵盖了很多的科目,也包括心理学。直到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认为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哲学的基本问题:幸福问题、道德问题、生死问题,也依然是心理学的底色。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细。概括性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另一类是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等等。


心理学知识包括很多内容。其中有些基础知识完全可以直接指导生活比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的各流派的一些基础知识。

 

 “不想结婚,我怕生孩子”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发展观,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他的理论现在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说人生发展的第七个阶段是成年中期,从25岁到50岁。他认为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必勉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这里的繁殖不仅是自己为人父或为人母,生育孩子养育孩子,更主要指的是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移到关心和指导下一代的成长上。发挥自己滋养的作用,体验着自己生命的发展。


有一些大龄独身的人,也会经历这个阶段,如果不希望产生停滞感,可以把注意力转到自己身边的下一代。比如指导学生、指导后辈,关心身边的青少年。


也有一些大龄未婚者,谈到恋爱结婚生孩子就会有一些抗拒,理由是他们不想面对养孩子的困难,所以不愿意建立亲密关系。建立亲密关系是人生第六个阶段,也就是成年早期,指18岁到25岁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只要真正经历了这个阶段,获得了亲密感,自然也就更有勇气去面对养育孩子的困难。所以说现在的担心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所以这种担心其实是空转的想法。


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个人,我们都可以参考一下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发展理论。如果在某一个阶段发展的不太好也可以尝试着去再去完善它。


生命对自己只有一次,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更容易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命的意义。

 

 “一发言我就紧张,大家都看出来了吧。”


比如有同学来咨询,说自己不太想出门,总觉得走在大街上周围的人都看着自己。这也让他不太敢看别人的眼睛,做事情也比较匆忙。


还有人说自己上台发言时就格外的紧张。总觉得所有的人都看着自己,自己的任何错误都会被别人看在眼里,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也会被别人看到。


社会心理学在研究自我偏差时发现人们在进行自我观察时,有时会出现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

 

焦点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自我观察的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成某一情境的中心,并且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
--侯玉波编著《社会心理学》


这种焦点效应其实挺普遍的,所以我们走在大街上都会觉得自己好像是焦点,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会被周围的人关注到。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的时候,也可以自嘲一下哦,这只不过是自己的认识偏差,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

 

当你了解了这个效应的时候,是不是在出门的时候就更坦然一些,更轻松一些呢?


透明度错觉指的是人们认为自己隐藏的情绪一旦外露就会被别人发现的错觉,实际上别人可能根本看不出来。

--侯玉波编著《社会心理学》


就是说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内在状态外露的程度。当你在做报告或者发言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紧张了,就特别害怕别人看到你紧张,感觉大家都看出你紧张了,因此会更加的焦虑。但事实上,哪怕大家意识到你有些紧张,也没有你以为的程度那么重。


如果你意识到这是一个透明度错觉,加上深呼吸,投入到自己的内容当中,你会发现焦虑很快就溜掉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困扰,其实前人都给出了详细的研究和解释。能改变的可以找到方法去改变,不能改变的通过研究结果,也可以更好地接纳自己。

 

心理咨询理论的应用


心理咨询的理论可以说是心理学的一小部分,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咨询的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并且生活的更幸福。


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提出了意识和潜意识的概念。他发现一些思维、记忆,通过注意的努力,可以将他们带到意识层面。还有一类,更重要的潜意识内容,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使它们回到意识中。


了解潜意识的概念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认识自己又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觉察自己,反观发生的事情。潜意识就是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常常带着强劲的动力让我们说出或者做出某些行动的原因。

 

比如有些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是很容易做到赏识教育,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也喜欢夸奖孩子。但是到了青春期,就开始对孩子有意无意地说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这种情况潜意识当中也有舍不得与孩子分离的原因,似乎孩子能力差就不会离开自己。也有一种可能是父母在青春期时遇到很多的不顺利,那些曾经的负面情绪在孩子青春期时又浮现出来。它的好处是终于有机会可以修复当年的创伤,它的为难之处是孩子可能会重复父母的经历。


一个简单的行为,他的潜意识根源可能有许多。当我们对一个行为哪怕部分意识到它的潜意识根源,也就是将潜意识意识化,也会帮到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也许你就不会再尖酸刻薄地打击孩子,你可以找咨询师处理自己曾经的创伤,减少对孩子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了解,有没有觉得心理学和我们的生活很近呢?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11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