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访者的梦里,我和我的咨询室是这样的
个人原创
李洪文
发表时间:2025-05-27 11:47:55
1184
1
5

有一个来访者,其实也没有咨询多少次。有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来见我的时候,给我分享了前一天晚上他做的一个梦。
他说他梦见自己在一条灰暗的、泥泞的、旁边都是墓碑的、雾蒙蒙的路上不停地往前走。一直走,一直走。直到来到一个圆形的玻璃房——那里是我的咨询室,里面有我。
当他进到玻璃房之后,跟我一起看满天乌云密布,看他来时阴霾的道路。我们一起交流。聊着聊着,天空洒下一片亮光,瞬间天空万里无云。
那次咨询以后,他再也没有来过。之后的日子,我就只能从他的朋友圈看到他生活的变化。
作为咨询师,我常常思考咨询室在来访者心中的样子。这个梦给了我一个珍贵的窗口——原来在某个人的潜意识里,我的咨询室是一个透明的圆形玻璃房,矗立在墓园小路的尽头。
玻璃房的意象让我沉思。透明意味着什么?是毫无保留的坦诚,还是无处躲藏的脆弱?圆形又象征着什么?是包容的完整,还是循环的旅程?而墓园小路的尽头——咨询室为何会坐落在此处?
梦中那个从乌云密布到万里无云的过程,也许正是咨询工作的隐喻。我们共同凝视阴霾,不急于驱散它,而是在真诚的对话中等待转变的自然发生。
来访者在梦醒后选择了结束咨询。或许那片亮光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他带着新的叙事继续前行。作为咨询师,我需要尊重这种足够,即使它来得比我预期的要早。
现在,我偶尔通过朋友圈见证他的生活变迁。这是一种奇特的关系——我不再是直接参与他故事的作者,却仍被允许作为见证者存在。这让我想起叙事治疗的核心信念: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
那个玻璃房咨询室的梦,或许正是他内心转变的仪式。而我的角色,就是在那个透明的空间里,与他一起见证乌云如何自己散开。在无数可能的结局中,他选择了这个:带着梦中那片亮光,走向醒来的生活。而我的咨询室,永远停留在那个梦里,成为墓园小路上一个发光的驿站。
每每想起这个故事,我都特别触动,心理咨询的意义有时不在于漫长的陪伴,而在于某个瞬间的照亮。就像他梦里那道突然洒下的光,短暂,却足以让他看清前路。而我们,作为咨询师,不过是那间玻璃房里的守望者,见证乌云如何来,又如何散。而每一次见证也为我自己的心房照进一束光,把每一次的触动刻进骨子里,带着这份触动与坚毅进入下一个故事。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他说他梦见自己在一条灰暗的、泥泞的、旁边都是墓碑的、雾蒙蒙的路上不停地往前走。一直走,一直走。直到来到一个圆形的玻璃房——那里是我的咨询室,里面有我。
当他进到玻璃房之后,跟我一起看满天乌云密布,看他来时阴霾的道路。我们一起交流。聊着聊着,天空洒下一片亮光,瞬间天空万里无云。
那次咨询以后,他再也没有来过。之后的日子,我就只能从他的朋友圈看到他生活的变化。
作为咨询师,我常常思考咨询室在来访者心中的样子。这个梦给了我一个珍贵的窗口——原来在某个人的潜意识里,我的咨询室是一个透明的圆形玻璃房,矗立在墓园小路的尽头。
玻璃房的意象让我沉思。透明意味着什么?是毫无保留的坦诚,还是无处躲藏的脆弱?圆形又象征着什么?是包容的完整,还是循环的旅程?而墓园小路的尽头——咨询室为何会坐落在此处?
梦中那个从乌云密布到万里无云的过程,也许正是咨询工作的隐喻。我们共同凝视阴霾,不急于驱散它,而是在真诚的对话中等待转变的自然发生。
来访者在梦醒后选择了结束咨询。或许那片亮光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他带着新的叙事继续前行。作为咨询师,我需要尊重这种足够,即使它来得比我预期的要早。
现在,我偶尔通过朋友圈见证他的生活变迁。这是一种奇特的关系——我不再是直接参与他故事的作者,却仍被允许作为见证者存在。这让我想起叙事治疗的核心信念: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
那个玻璃房咨询室的梦,或许正是他内心转变的仪式。而我的角色,就是在那个透明的空间里,与他一起见证乌云如何自己散开。在无数可能的结局中,他选择了这个:带着梦中那片亮光,走向醒来的生活。而我的咨询室,永远停留在那个梦里,成为墓园小路上一个发光的驿站。
每每想起这个故事,我都特别触动,心理咨询的意义有时不在于漫长的陪伴,而在于某个瞬间的照亮。就像他梦里那道突然洒下的光,短暂,却足以让他看清前路。而我们,作为咨询师,不过是那间玻璃房里的守望者,见证乌云如何来,又如何散。而每一次见证也为我自己的心房照进一束光,把每一次的触动刻进骨子里,带着这份触动与坚毅进入下一个故事。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5人已赞
作者文章
得过病的器官,永远回不到从前:心理创伤为何难以真正痊愈?
文章探讨了心理创伤与身体创伤的相似之处,指出心理创伤也会留下永久的“疤痕”,并详细讨论了心理创伤的复发原因、隐性伤害以及如何减少二次伤害和与伤痕和解的方法。
753
0
1
网友的精神困境:焦虑、内耗与失眠铁三角与恶性循环
文章探讨了焦虑、内耗与失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导致这些心理困境的原因,并提供了应对策略。
792
0
0
拉康视角下,孩子在家“躺平”了,家长该如何应对?
本文从精神分析大师拉康的视角探讨了孩子毕业后不工作或休学躺平的现象,分析了躺平的本质是驱力的错位,并提出了调整驱力方向的干预策略。
705
0
1
语音通话
私聊
相关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