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视角下,孩子在家“躺平”了,家长该如何应对?
个人原创
李洪文
发表时间:2025-06-05 22:35:32
699
1
0

亲爱的家长们:
大家好!我是一名咨询师,长期致力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研究与个案咨询。最近,很多家长问:“孩子毕业后不工作,整天在家躺平,怎么办?” “孩子才初中高中就无法上学,休学躺平,怎么办?” 本文将从精神分析大师拉康的视角来谈一谈。
拉康的核心理念:躺平的本质,是“驱力”的错位。
一,拉康的驱力理论: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被真正满足。
人们追求的从来不是具体的东西(比如钱、工作、婚姻),而是这些对象带来的“感受”(欲望被激起时那种独特的心理张力与兴奋感本身。---原话:驱力(drive)永不真正指向“满足”,它循环缠绕的,是渴望被唤起又延宕的灼热状态。)。
比如,孩子考高分,可能不是真的爱学习,而是渴望父母的认可(跟传统精神分析理念有所不同);成年人拼命赚钱,未必是缺钱,而是需要“被社会认可”的感觉。
问题在于:
1.家庭驱力过剩,社会驱力不足
如果家庭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他的“驱力”就会卡在家庭内部,无法转向社会。原话:驱力本应在追逐中燃烧,却被过早填满而熄灭。
比如,有的家长一边抱怨孩子不工作,一边又给他零花钱、帮他解决所有问题。
比如,父母包办一切,孩子就不需要为生存奋斗;
家庭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不需要适应社会规则;
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孩子就不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结果就是——低欲望综合征: “反正家里什么都有,我为什么要出去受苦?”
2.家庭缺乏“象征性父亲”的介入
拉康有句箴言:人的欲望,本质是他者的欲望。拉康所说的“他者”“父亲”,不是现实中的爸爸,而是一个象征性的规则代表(比如社会规范、职场竞争)。
如果家庭中没有“父亲功能”(比如父母一味溺爱,不设定边界),孩子就无法理解社会的规则,也难以适应竞争。
3.自我认同的缺失
躺平的孩子往往没有清晰的“社会身份”。
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所以用“躺平”来逃避社会角色的压力。

二,如何重启孩子走向社会的引擎?拉康式的干预策略
要让躺平的孩子重新站起来,关键不是逼他找工作,而是调整他的“驱力方向”。
(1)减少家庭依赖,制造“适度匮乏”“健康缺失”
父母需有勇气收回部分“周全保护”。父母之爱的悖论在于:有时,最深的呵护恰恰是勇敢撤走一部分垫子。父母需谨慎收敛焦虑,将“家里永远安全”的潜台词,转化为“外面有属于你的星辰”。比如,一次独自处理的麻烦、一场自我负责的失败,当孩子被迫面对自身“缺乏”的沟壑,驱动力才会被生存本能重新唤起(拉康箴言)。
参考:
经济上:逐步减少零花钱,让他体验“缺钱”的压力。
情感上:不要过度共情他的抱怨,而是反问:“你打算怎么解决?”
责任上:让他承担家庭事务(如买菜、缴费),培养现实感。
核心:让他意识到——家庭不再是“无限满足”的港湾,而是需要交换的社会雏形。
(2)引入“象征性父亲”
如果父亲在家庭中缺失或软弱,可以借助其他角色(如导师、上司、社会规则)来提供“父亲功能”。
比如:
鼓励孩子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实习、运动比赛);
让他接触社会规则(如兼职、志愿工作),体验“遵守规则才能生存”。
真实社会互动如棱镜,折射出孩子独特的可能性,是孩子在他者目光中捕捉到自身社会角色的微光(拉康)。

(3)帮助建立社会身份
如拉康所言,欲望诞生于他者欲望的回响——父母眼中闪烁的对孩子社会成就的真诚信念,终将内化为孩子内心的罗盘。
可尝试提问引导:
“如果不靠父母,你能用什么方式养活自己?”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待你?‘啃老族’还是‘独立的人’?”
角色体验:
让他尝试短期工作,哪怕收入低,重点是获得“社会角色”(如“我是某公司的员工”)。
很多家长问:“是不是该断了他的经济来源?”
拉康的答案更深刻:断钱不是目的,断“依赖”才是。
如果只是粗暴断供,孩子可能更绝望,甚至怨恨父母。
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让他意识到:家庭不是终点,社会才是舞台。
因此,躺平不是懒惰,而是驱力的迷失。
只有将他的欲望引向社会,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互动话题:你家有“躺平”的孩子吗?你试过哪些方法?欢迎留言讨论!@!articleall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大家好!我是一名咨询师,长期致力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研究与个案咨询。最近,很多家长问:“孩子毕业后不工作,整天在家躺平,怎么办?” “孩子才初中高中就无法上学,休学躺平,怎么办?” 本文将从精神分析大师拉康的视角来谈一谈。

一,拉康的驱力理论: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被真正满足。
人们追求的从来不是具体的东西(比如钱、工作、婚姻),而是这些对象带来的“感受”(欲望被激起时那种独特的心理张力与兴奋感本身。---原话:驱力(drive)永不真正指向“满足”,它循环缠绕的,是渴望被唤起又延宕的灼热状态。)。
比如,孩子考高分,可能不是真的爱学习,而是渴望父母的认可(跟传统精神分析理念有所不同);成年人拼命赚钱,未必是缺钱,而是需要“被社会认可”的感觉。

1.家庭驱力过剩,社会驱力不足
如果家庭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他的“驱力”就会卡在家庭内部,无法转向社会。原话:驱力本应在追逐中燃烧,却被过早填满而熄灭。
比如,有的家长一边抱怨孩子不工作,一边又给他零花钱、帮他解决所有问题。
比如,父母包办一切,孩子就不需要为生存奋斗;
家庭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不需要适应社会规则;
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孩子就不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结果就是——低欲望综合征: “反正家里什么都有,我为什么要出去受苦?”
2.家庭缺乏“象征性父亲”的介入
拉康有句箴言:人的欲望,本质是他者的欲望。拉康所说的“他者”“父亲”,不是现实中的爸爸,而是一个象征性的规则代表(比如社会规范、职场竞争)。
如果家庭中没有“父亲功能”(比如父母一味溺爱,不设定边界),孩子就无法理解社会的规则,也难以适应竞争。
3.自我认同的缺失
躺平的孩子往往没有清晰的“社会身份”。
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所以用“躺平”来逃避社会角色的压力。

二,如何重启孩子走向社会的引擎?拉康式的干预策略
要让躺平的孩子重新站起来,关键不是逼他找工作,而是调整他的“驱力方向”。
(1)减少家庭依赖,制造“适度匮乏”“健康缺失”
父母需有勇气收回部分“周全保护”。父母之爱的悖论在于:有时,最深的呵护恰恰是勇敢撤走一部分垫子。父母需谨慎收敛焦虑,将“家里永远安全”的潜台词,转化为“外面有属于你的星辰”。比如,一次独自处理的麻烦、一场自我负责的失败,当孩子被迫面对自身“缺乏”的沟壑,驱动力才会被生存本能重新唤起(拉康箴言)。
参考:
经济上:逐步减少零花钱,让他体验“缺钱”的压力。
情感上:不要过度共情他的抱怨,而是反问:“你打算怎么解决?”
责任上:让他承担家庭事务(如买菜、缴费),培养现实感。
核心:让他意识到——家庭不再是“无限满足”的港湾,而是需要交换的社会雏形。
(2)引入“象征性父亲”
如果父亲在家庭中缺失或软弱,可以借助其他角色(如导师、上司、社会规则)来提供“父亲功能”。
比如:
鼓励孩子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实习、运动比赛);
让他接触社会规则(如兼职、志愿工作),体验“遵守规则才能生存”。
真实社会互动如棱镜,折射出孩子独特的可能性,是孩子在他者目光中捕捉到自身社会角色的微光(拉康)。

(3)帮助建立社会身份
如拉康所言,欲望诞生于他者欲望的回响——父母眼中闪烁的对孩子社会成就的真诚信念,终将内化为孩子内心的罗盘。
可尝试提问引导:
“如果不靠父母,你能用什么方式养活自己?”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待你?‘啃老族’还是‘独立的人’?”
角色体验:
让他尝试短期工作,哪怕收入低,重点是获得“社会角色”(如“我是某公司的员工”)。
很多家长问:“是不是该断了他的经济来源?”
拉康的答案更深刻:断钱不是目的,断“依赖”才是。
如果只是粗暴断供,孩子可能更绝望,甚至怨恨父母。
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让他意识到:家庭不是终点,社会才是舞台。
因此,躺平不是懒惰,而是驱力的迷失。
只有将他的欲望引向社会,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互动话题:你家有“躺平”的孩子吗?你试过哪些方法?欢迎留言讨论!@!articleall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0人已赞
作者文章
得过病的器官,永远回不到从前:心理创伤为何难以真正痊愈?
文章探讨了心理创伤与身体创伤的相似之处,指出心理创伤也会留下永久的“疤痕”,并详细讨论了心理创伤的复发原因、隐性伤害以及如何减少二次伤害和与伤痕和解的方法。
739
0
1
网友的精神困境:焦虑、内耗与失眠铁三角与恶性循环
文章探讨了焦虑、内耗与失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导致这些心理困境的原因,并提供了应对策略。
780
0
0
拉康视角下,孩子在家“躺平”了,家长该如何应对?
本文从精神分析大师拉康的视角探讨了孩子毕业后不工作或休学躺平的现象,分析了躺平的本质是驱力的错位,并提出了调整驱力方向的干预策略。
699
0
1
语音通话
私聊
相关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