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病的器官,永远回不到从前:心理创伤为何难以真正痊愈?
原创首发
李洪文
发表时间:2025-06-07 18:39:57
739
1
0

我们常常以为,身体生病后只要痊愈了,就能恢复如初。但医学告诉我们:得过病的器官,永远会比健康的器官更脆弱。
它可能留下无法消除的疤痕,对外界刺激更敏感,免疫力下降时更容易复发。
心理疾病,何尝不是如此?
1. 心理创伤就像身体的“疤痕组织”
当一个人经历严重的心理创伤(如虐待、重大丧失、长期压抑),大脑的神经回路会像受伤的器官一样发生改变:
• 杏仁核(恐惧中枢)会过度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触发强烈的焦虑或闪回;
• 前额叶(理性调控)功能可能受损,导致情绪难以自控;
• 海马体(记忆处理)可能萎缩,让创伤记忆反复侵袭。
这些改变不会随着时间自动消失,而是像疤痕一样永远存在——即使表面看起来“好了”,内在的神经系统依然比普通人更脆弱。
2. 为什么心理创伤更容易“复发”?
身体得过病的人知道:
• 换季时旧伤可能隐痛;
• 熬夜劳累后免疫力下降,病症更容易卷土重来。
心理创伤也是如此:
• 压力事件(如离婚、失业)会激活沉睡的创伤记忆;
• 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变化(如激素波动)可能降低心理韧性;
• 新的生活挫折(如育儿焦虑、空巢危机)可能成为压垮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痊愈”不意味着回到从前,而是学会与伤痕共处。

3. 心理创伤的“慢性炎症”:隐性伤害更可怕
有些身体疾病(如肝炎)会转为慢性,表面没有症状,但肝脏持续受损。
心理创伤同样如此:
• 看似“走出来了”,但遇事容易过度反应、长期失眠、莫名躯体疼痛;
• 关系模式固化——要么过度依赖他人,要么彻底封闭自己;
• 自我攻击内化——“我不配被爱”“我就是个累赘”等信念挥之不去。
这些隐性伤害会随着时间积累,最终可能以更剧烈的方式爆发(如抑郁发作、惊恐障碍)。
4. 如何减少心理创伤的“二次伤害”?
A. 承认创伤的“疤痕效应”
• 不再追问“为什么别人没事,我却这么脆弱”——创伤后的敏感不是弱点,而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B. 建立新的“心理免疫系统”
• 正念练习:帮助大脑重新调节情绪反应;
• 规律社交:稳定的人际关系能修复安全感;
• 专业支持:心理咨询可以像“康复训练”一样强化心理韧性。
C. 警惕“复发信号”
• 当出现失眠、易怒、躯体化症状时,及时干预,避免情绪“感染”扩散。
D. 允许自己“不完全痊愈”
• 像对待糖尿病或高血压一样管理心理创伤——它可能永远不会消失,但可以控制在不影响生活的范围内。
5.与伤痕和解,才是真正的治愈
那些得过病的器官,终究无法回到最初的模样,但我们可以学会:
• 不再用“健康人”的标准苛责自己;
• 在敏感的时刻给自己多一点耐心;
• 把伤痛转化为更深的共情力与生命力。
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伤痕,而是带着伤痕依然能好好生活。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经历过哪些“心理疤痕”?是如何与它们共处的?)
推荐阅读:
• 《身体从未忘记》:为什么心理创伤会留下生理印记?
• 正念冥想入门指南:5分钟缓解焦虑练习@!articleall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它可能留下无法消除的疤痕,对外界刺激更敏感,免疫力下降时更容易复发。
心理疾病,何尝不是如此?

当一个人经历严重的心理创伤(如虐待、重大丧失、长期压抑),大脑的神经回路会像受伤的器官一样发生改变:
• 杏仁核(恐惧中枢)会过度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触发强烈的焦虑或闪回;
• 前额叶(理性调控)功能可能受损,导致情绪难以自控;
• 海马体(记忆处理)可能萎缩,让创伤记忆反复侵袭。
这些改变不会随着时间自动消失,而是像疤痕一样永远存在——即使表面看起来“好了”,内在的神经系统依然比普通人更脆弱。
2. 为什么心理创伤更容易“复发”?
身体得过病的人知道:
• 换季时旧伤可能隐痛;
• 熬夜劳累后免疫力下降,病症更容易卷土重来。
心理创伤也是如此:
• 压力事件(如离婚、失业)会激活沉睡的创伤记忆;
• 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变化(如激素波动)可能降低心理韧性;
• 新的生活挫折(如育儿焦虑、空巢危机)可能成为压垮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痊愈”不意味着回到从前,而是学会与伤痕共处。

3. 心理创伤的“慢性炎症”:隐性伤害更可怕
有些身体疾病(如肝炎)会转为慢性,表面没有症状,但肝脏持续受损。
心理创伤同样如此:
• 看似“走出来了”,但遇事容易过度反应、长期失眠、莫名躯体疼痛;
• 关系模式固化——要么过度依赖他人,要么彻底封闭自己;
• 自我攻击内化——“我不配被爱”“我就是个累赘”等信念挥之不去。
这些隐性伤害会随着时间积累,最终可能以更剧烈的方式爆发(如抑郁发作、惊恐障碍)。
4. 如何减少心理创伤的“二次伤害”?
A. 承认创伤的“疤痕效应”
• 不再追问“为什么别人没事,我却这么脆弱”——创伤后的敏感不是弱点,而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B. 建立新的“心理免疫系统”
• 正念练习:帮助大脑重新调节情绪反应;
• 规律社交:稳定的人际关系能修复安全感;
• 专业支持:心理咨询可以像“康复训练”一样强化心理韧性。

• 当出现失眠、易怒、躯体化症状时,及时干预,避免情绪“感染”扩散。
D. 允许自己“不完全痊愈”
• 像对待糖尿病或高血压一样管理心理创伤——它可能永远不会消失,但可以控制在不影响生活的范围内。
5.与伤痕和解,才是真正的治愈
那些得过病的器官,终究无法回到最初的模样,但我们可以学会:
• 不再用“健康人”的标准苛责自己;
• 在敏感的时刻给自己多一点耐心;
• 把伤痛转化为更深的共情力与生命力。
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伤痕,而是带着伤痕依然能好好生活。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经历过哪些“心理疤痕”?是如何与它们共处的?)
推荐阅读:
• 《身体从未忘记》:为什么心理创伤会留下生理印记?
• 正念冥想入门指南:5分钟缓解焦虑练习@!articleall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0人已赞
作者文章
得过病的器官,永远回不到从前:心理创伤为何难以真正痊愈?
文章探讨了心理创伤与身体创伤的相似之处,指出心理创伤也会留下永久的“疤痕”,并详细讨论了心理创伤的复发原因、隐性伤害以及如何减少二次伤害和与伤痕和解的方法。
739
0
1
网友的精神困境:焦虑、内耗与失眠铁三角与恶性循环
文章探讨了焦虑、内耗与失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导致这些心理困境的原因,并提供了应对策略。
780
0
0
拉康视角下,孩子在家“躺平”了,家长该如何应对?
本文从精神分析大师拉康的视角探讨了孩子毕业后不工作或休学躺平的现象,分析了躺平的本质是驱力的错位,并提出了调整驱力方向的干预策略。
699
0
1
语音通话
私聊
相关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