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因转校,带来适应困难的心理咨询案例

因转校,带来适应困难的心理咨询案例
转载文章 李丽李丽 发表时间:2015-02-12 13:17:49 1193 0 0

 

一、一般资料

1. 人口学资料

张某,男,19岁,汉族,未婚,因家庭原因转入新学校学习, 1990年生于东北XX省XX市,独生子女。父亲性格比较暴躁,企业老板,初中文化程度,籍贯山东省XX市XX村;母亲性格刚强,某包装公司经理,高中文化程度,籍贯东北XX省XX市XX村;父母都在东北工作,环境偏僻,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

2. 个人成长史

母孕健康,足月顺产,发育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婴儿期,其父母在外地工作一直较忙,经常不在身边,没有时间照看,再加上东北气候太冷,自幼张某随奶奶在老家山东居住,于是张某对父母没有感情,平时也从不提起自己的父母。童幼期,由于奶奶对张某非常溺爱,平时非常疼爱他,对他百依百顺,遂在管教上出现诸多问题,形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但在张某4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张某由父亲抚养,仍跟随奶奶生活。在张某5岁时,父亲再婚,婚后一年又生一子。在上小学时,张某在一次无意中听到大人和同学谈话,说到有的孩子“有人生,没人教”后,认为是说他,感觉到父母不在自己身边会受到别人欺负,同学们都会瞧不起他,因而很少主动和身边的邻居、同学、朋友打交道。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一般,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多疑,遇事易冲动。高中一年级时成绩不好,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经常去上网聊天、玩虚幻游戏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从不会做饭,衣服也很少洗,一切都依靠年迈的奶奶。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注意力分散,思维正常,情绪低落,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基本一致。

  4.身体状态:近1个月睡眠差。

  5.社会功能:基本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学习和训练,但学习效果差,上课精力不集中。和其它同学交流少,人际关系紧张。

    6.心理测验结果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T分:P=60 N=63 E=30 L=30

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6

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8

从心理测验的结果来看,EPQ的T分P =60,N =63,E =30,L= 30,说明求助者为典型内向不稳定型人格,掩饰性不高,且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通过SDS、SAS进一步测量,得分略高于标准分,且焦虑和抑郁情绪都属于轻度。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入校学习1个月,心情郁闷,情绪波动较大,晚上入睡困难,不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来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个人陈述:在转入新学校的路上,想了很多,比较担心,自己年龄小,听说学校里有的坏学生很难交往,常因琐事欺负新入校的外地学生,情绪很不稳定;还怕同学知道父母离婚后,让人瞧不起。在刚到学校当天,就看到他下铺的同学见到他后就和别人窃窃私语,担心是因为其内衣很久没有洗,散发出的味道被取笑,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当晚,在休息时,从来没有睡过上铺的自己,怀疑下铺故意在晃床欺负他,故而辗转反侧,一夜没有睡好,又被同舍同学笑话了一番。在入校教育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两次打盹,被上课老师抓住,并当堂批评教育。这三次事情后,担心老师因他表现差而讨厌他,也怕其他同学瞧不起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关系紧张,但又怕受欺负,所以又想参与到他们中间去,不知道如何去做。谁知,越紧张、越担心,晚上睡眠质量越差。听了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课之后,觉得自己心理不健康,主动来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观察:求助者在本校老师的陪同下前来咨询的,衣着整齐,但较脏,举止拘谨略显紧张,双手不住地搓动。情绪一直低落,在谈到家庭和未来时哭泣,来访者意识状态良好,表达完整,主动求助。

开始跟张某交谈时,张某不住转头看陪同老师,然后回答咨询师的问题。在让陪同老师离开后,张某的脸色转好,表情较为放松,但仍不住地看门,并一再询问能否保密。咨询师问起张某跟奶奶一起生活的情况时,张某承认奶奶对他很好,平时非常疼爱他,对他百依百顺。问他想不想爸爸、妈妈时,张某说不想,因为父亲工作忙、又有了新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也很少关心他,母亲自从离婚后从没来看过他。咨询师问张某在学校是否有人欺负他时,张某承认他只是怀疑同宿舍的同学嫌他脏,有异味;怀疑下铺的同学看不起他,在他睡觉时故意晃床,导致他有时入睡困难。

他人反映:陪同老师反映,张某从入校后,精神一直不好,睡眠一般,经常无精打采的,在入校教育课堂上,打盹,精力不集中;夜间查铺时,经常看他在床上翻来覆去,不睡觉。同宿舍的同学反应,该生与其他学生交往很少,不爱说话,总是表现的多疑,内向。但是,愿意帮助别人,能主动帮助他人,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学校老师经与张某家人电话联系后,得知从小性格内向但较为冲动,自卑,独立性差,一直在他奶奶爷爷的呵护下生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在中学期间,仅和邻居的孩子玩,其他好朋友也不多。

四、评估与诊断

(一)从上述摄入性会谈中获得如下资料:

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担心别人因他生活不会自理,而瞧不起他,且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而感到痛苦。

1.自述与观察(求助者的自我体验、行为表现)

① 怕同学们知道父母离异后,让人瞧不起;

② 听说班里有的同学很难交往,怕受欺负而担心;

③ 看到别人窃窃私语,担心是自己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的有异味,怕被别人瞧不起;

④ 怀疑下铺的同学故意晃动,故而有意欺负他;

⑤ 担心老师因他表现差而瞧不起自己;

⑥ 虽然是老师陪同前来,但是其主动求治。

2.相关资料(求助者的自我回忆与陈述)

① 自小受溺爱,依赖性较强;

② 听到别人谈论有的孩子“有人生,没人教”后,感到因父母不在身边而自卑;

③ 因到新学校后,生活自理能力差,怕别人瞧不起,而进一步增强了自卑心理。

(二)心理状态的评估

1.生物性因素:经学校医院对张某的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检查,机体器官功能正常,可以排除生理机能病变的可能。

2.社会性因素

A.生活环境:自小父母工作很忙,无暇看管孩子,缺乏关爱。奶奶过分溺爱、娇惯,造成依赖性格。

B.社会事件:儿时,父母离异,无意听到大人和同学谈论“有人生,没人教”,产生自卑。

C.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交往面窄,与同学之间关系差,缺乏自我调适能力。

3.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

对现实问题的误解和错误观念:担心在学习期间生活自理能力差,害怕别的同学取笑。老师批评自己,认为会引起别的同学更加看不起自己。

(三)诊断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求助者的不良情绪体验有明显的原因,是因担心别人瞧不起他,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而感到痛苦。反应程度还在理智控制之下,还能参加入校教育,只是成效差。症状始于童年缺乏关爱,心理自卑等情结的影响,现受近期转校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自卑心理增强,与人交往困难。不良情绪反应时间已有1个月,为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思维合乎逻辑。综合临床症状及量表测评结果,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适应困难。

(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张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具有一定的自知力,主动要求解决问题,精神活动内在协调性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无幻觉和妄想,排除精神病的可能。

2.与神经症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抑郁、焦虑、猜疑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不良情绪反应时间有1个月,为近期发生的,反应强度不太强烈,内容尚未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体格检查没有异常报告,无器质性病变。

五、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认识产生入校适应困难的主要原因,学会正确归因,调节不良情绪,能通过入校教育验收,正常投入学习中。

最终目标:通过心理咨询,使求助者健全人格,改变认知,学会自助,,适应新环境,做具有良好品质和掌握一定生存技能的合格学生。

近期目标:改善其当前不适应的具体状态;能正常投入上课和训练等入校教育学习。

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塑造人格,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环境适应能力。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方法与原理:采用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求助者不正确的认识,帮助求助者找出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并用合理的信念取而代之。其原理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要解决求助者的情绪问题,应该首先找到他对事物的评价和解释,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然后改变这个不合理的信念。

通过改变求助者对己、对人或者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首先: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即:①使之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其次,帮助求助者去探讨他所持有的对己、对人以及对事的看法,从中发现与求助者在认识过程中的错误信念;最后,帮助求助者去练习用合理的、功能性的、健康的信念去取代那些不合理的看法和态度,从而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七、咨询过程

咨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计划咨询6次):

(一)第一阶段:诊断阶段(第1次、第2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与其共同商定咨询方案。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

1.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临床资料,通过关注、共情、理解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做EPQ、SDS、SAS测验

3.根据临床资料,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使求助者相对客观地认识、了解自身的情绪、个性特点。

4.根据求助者的咨询目的,共同协商并初步确定咨询方案。

简单体验冥想放松训练(体验紧张-放松的感觉),缓和放松情绪。

咨:请闭上眼睛,现在开始想象,你一个人躺在海边的沙滩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愉快、舒畅……是不是很放松?求:点点头。咨:从头到脚开始作冥想放松“紧张—紧张---放松---放松”。最后,找一个自己最舒服的姿势,想象着自己慵懒的躺在软软地沙滩上,面带微笑,渐渐地进入梦乡。

5.布置作业:

每天做一次放松训练,调整精神状态。

咨询对话节选(选自第2次咨询):

……

咨询师:能谈一谈那天上课你睡觉时,老师与你之间发生的事情吗?

求助者:那天天气太热,上课后,因前一天夜里床晃的厉害,很烦下铺,但又不敢说,所以一夜没有睡好,困极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后来感觉有人在拍我,睁眼一看一位警官在盯着我,我吓了一跳,马上站了起来,警官批评我,要认真听课,不要再睡觉了。当时我怕极了,感觉周围所有的人都在盯着我看!

咨询师:当时,老师除了不让你在课堂上睡觉还批评你别的了吗?

求助者:没有。

咨询师:那你认为老师做法对不对?

求助者:对,可是我怕极了,怕所有人都会因为老师这次批评我,会另眼看我、鄙视我。

咨询师:你是怕所有人会因老师批评你而把你当成讨厌的人?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那你参加入校教育以来,只有你在课堂上挨批评了吗?

求助者:当然不是!

咨询师:那你现在能说出几个受批评的同学的名字吗?

求助者:嗯……想不起来了。

咨询师:你可以试着与那位老师或者其他同学沟通一下,看看他们的反应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一样?

求助者:好的。

(二)第二阶段:咨询阶段(第3次到第5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正确评估自己的情绪;引导求助者认识、纠正其不良认知和错误归因;重建反应模式,学会合理评价、正确自我定位。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反馈:放松训练能缓和烦躁不安的情绪,白天精神状态有所恢复。

2.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⑴ 介绍ABC理论,使求助者能理解并接受合理情绪疗法,认识到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⑵ 找出生活事件(A)

看到别人窃窃私语;因转入新校;听说有坏学生;睡在床上感觉在晃;因上课打盹被老师批评教育。

⑶ 找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及思念(B)

①看到别人窃窃私语,感觉自己身上有异味,认为别人在偷说自己,以后会远离自己、还会受到别人欺负。(绝对化)

②认为学校有坏学生,一定会受欺负,感觉自己下铺的同学故意晃床,欺负他。((糟糕至极 绝对化)

③因父母离异,认为前途无出路,一切都完了。(以偏概全 糟糕至极)

④因上课打盹被老师批评教育,是糟糕透顶的事情,所有同学都会因此而瞧不起他。(糟糕至极 绝对化)

⑷ 指出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

情绪低落、自卑,晚上入睡困难,因害怕被别人瞧不起而不敢与其他同学交往。

⑸与不合理信念辩论(D)

学会合理的思维方式:

①看到别人窃窃私语,感觉自己身上有异味,认为别人在偷说自己。求助者把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绝对化,性格内向,敏感多疑。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别人一定在议论你呢,还有可能在议论别人呢?不能自己想当然。

②求助者认为学校也一定有坏学生,而且一定会欺负自己,这是一件糟糕至极的事。其实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坏孩子,即使有坏学生也不一定去欺负自己。感觉下铺的同学故意晃床欺负他。主要原因是求助者在家的时候从没有睡过上下床,对床晃动不适应。

③一个人家庭不完整,并不能说一切全完了,不能说这件事就会决定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未必没有出路。

④因上课打盹被老师批评教育,是糟糕透顶的事情,所有同学都会因此而瞧不起他。在学校接受教育,一次的批评并不代表老师从此就会讨厌这名同学了,别的同学更不会因此而看不起他,甚至都不会注意到他!

⑹ 通过辩论,使求助者认清自己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和行为的关系,从而舍弃不合理的信念,取而代之的是合理的信念。

3.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列出自己平时所遇到的一些事件(A)和结果(C),然后在写出符合自己情况的常见的不合理信念(B),一一分析,并找出可以代替的合理信念,最后写出得到的新情绪和行为(E),在此基础上,收集老师及周围同学对负性事件的看法,再与自己的看法作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检验之前的信念是否正确,从而加深巩固新的合理信念,写下咨询中学到的合理的思维,对自己不合理信念做进一步的分析。

通过前5次的咨询,求助者基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自己出现的问题的原因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在咨询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家庭作业的分析,进一步反思自己,知道自己以后遇到问题该如何去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第三阶段:巩固阶段 (第6次咨询)

目的:总结咨询的全过程让求助者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日常学习乃至今后生活中,充分运用这一理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最终朝健康人格的方向发展。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

1.回顾咨询全过程,强调咨询要点,使求助者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

2.请求助者总结咨询中的要点,使求助者加深印象,并总结咨询体会。

3.进行对比测验: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T分:P=32 N=34 E=42 L=30

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49

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47

4.鼓励求助者把合理的认知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情绪的管理能力。

八、咨询效果评估及总结

咨询师认为求助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心理问题的困扰。学校老师的观察、其他同学报告的情况也印证了来访者的转变。

求助者的满意度:求助者对咨询师及咨询效果非常满意。

(一)自我评估:经过咨询,求助者自述情绪状态有明显改善,不再担心被同学欺负,能习惯上铺睡觉,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增强了,也适应了新学校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老师评估:性格较以往开朗了,自己的事情学着自己做,人际交往主动性增强,坚定了积极学习的信念,已经能够比较积极地进行正常的学习、参加文娱活动、生活和人际交往。

(三)治疗后心理测验对照显示,各量表分数都有显著好转,咨询效果较为显效。

(四)咨询师的评估和咨询总结:经过几次咨询后,求助者基本改善了心理问题,情绪稳定,精神状况良好,睡眠良好,老师和其他同学反映张某改造表现明显好转,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学习,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也不再采取回避的态度,人际关系得到较大改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的热情逐步提高。通过跟踪回访,咨询已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情绪稳定,独立性增强,积极学习,有学习更多知识的愿望。

 

给力专家平台(http://www.geilizhuanjia.com/

二级心理咨询师  李丽(ID:10175)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相关阅读更多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