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 5)里,差不多有 400 种心理疾病。有些病符合 “疾病” 的定义,就是说这病会影响身体正常功能,主要是因为身体里的生物原因,像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就是常见的例子。
还有些问题也会影响身体机能,但原因更多样,有心理方面的,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从这角度讲,这些情况不算真正的 “疾病”,像焦虑症、抑郁症、成瘾症和饮食失调症这些。
区分 “疾病” 和 “障碍”,能帮我们找到合适的治疗办法。一般来说,“疾病” 得用生物干预的方法治。比如说,研究发现药物对控制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挺有用的。虽然心理治疗能鼓励病人按时吃药、管理好压力、解决情绪问题,但要是没有药物这种生物干预,光靠心理治疗,很难帮人克服这些病的症状。
不过有时候,生物疗法对一些有 “障碍” 的人也有用。比如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一项很严格的临床抑郁症治疗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物对控制严重抑郁症症状比其他治疗方法更有效,至少在病人吃药的时候是这样。严重抑郁症就是有严重自杀想法、经常复发或者长期抑郁的情况。
但从另一方面看,很多严格的临床研究也表明,药物对很多 “障碍” 来说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经常是病人一停药,症状就又回来了。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研究人员不太相信制药公司说的血清素 “化学失衡” 能解释为啥有人得情绪障碍这说法。虽说抗抑郁药有时候确实有用,但这就跟说泰诺能治头疼,就认为头疼是因为 “泰诺失衡” 一样。这不是说抗抑郁药没帮助,只是说它起作用的机制在科学界有争议。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大概 11% 的 12 岁及以上美国人因为各种原因吃抗抑郁药。40 到 59 岁的美国女性里,差不多 25% 在吃抗抑郁药。吃抗抑郁药的人里,超过 60% 已经吃了 2 年多,大概 14% 吃了 10 年以上。
好多吃抗抑郁药的人都有严重副作用。还有人觉得药虽然有点用,但没解决问题的 “根源”。其实药物的治疗效果可能有一部分是心理因素起作用,比如跟医生讲自己的问题、和医生的关系,或者从治疗中得到的信心和希望。当然,还有其他不用吃药的方法能治疗心理障碍,也能提供这些心理上的帮助。
对很多有 “障碍” 的人来说,心理治疗是个好选择。像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人际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这些心理治疗方法,对很多 “障碍” 都能治得挺好,哪怕症状很严重的情况也能治。而且和药物治疗比起来,心理治疗的长期效果好像更好。心理治疗为啥这么有用呢?可能是因为它能找到人问题的 “根源”。虽然看起来心理治疗和生物学没啥关系,但研究发现,通过心理治疗,身体里也会发生生物变化,就跟药物治疗一样。
现在的研究表明,一般来说没有哪种心理疗法就一定比其他的好(暴露疗法对焦虑症好像比其他方法都有效,这是个例外)。好的治疗方法好像都有一些 “共同因素”,比如和治疗师的信任关系、病人自己愿意听建议的想法,还有相信治疗会有用的信念和希望。
所以,如果有人得了抑郁症,最好找个好的治疗师,去试试,看看和这个治疗师合不合得来。一般第一次治疗后就能知道喜不喜欢这个治疗师。要是第一个不行,再换一个可能就好了。
还有些活动对有心理障碍的人也有帮助。治疗师可能会推荐这些活动,比如用自助材料(像 David Burns 的《感觉良好》和《恐慌发作时》这两本书,研究证明挺有效的)、定期做有氧运动、写情绪日记(把不好控制的情绪记下来)、写感恩日记(记自己最感恩的事)、做喜欢的事、跟靠谱的朋友聊聊自己的问题、随便做点好事、去大自然里待着、用有效的方法管理压力。虽然这些活动本身还没被完全证明是成功的治疗方法,但它们和情绪都有关系。说不定哪天这些生活方式类的方法会被证明和现在的传统治疗方法一样好,甚至更好,我也不会惊讶。
总之,有心理疾病的人要知道,还是有希望治好的。差不多所有心理问题,用对治疗方法组合,都能控制得挺好。很多病不用吃药,长期也能治好。治疗最难的可能就是承认自己有问题,然后迈出寻求帮助的第一步。但只要有这个勇气,就能慢慢好起来,得到解脱。
安迪·蒂克斯 (Andy Tix) 博士 发布于今日心理学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