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心理咨询的意义

心理咨询的意义
转载文章 王文娜王文娜 发表时间:2023-08-11 18:46:06 673 0 3
​咨询最终的追求是觉知。从最根本的目的来说,咨询中的谈话和生活中的谈话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在于,在咨询中我们是更有意识的去到达一种觉知的状态。生活中我们诉说,有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想诉说。所以生活中的谈话通常是一方诉说,另一方要么安慰,要么帮忙出主意。总之,作为听的一方把这个谈话有点当成一个指令或者请求,相当于你在说你把盐递给我。你跟我谈你想戒烟但是你做不到的种种,你的目的是为了让我帮你出主意。另一个就会出主意,谁谁是怎么戒烟的。他用的是什么办法。

在咨询中是力图避免给出一个建议的,因为这会遮蔽觉知。会陷入到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就像驴蒙着眼睛拉磨,总是在方寸间行走。

那觉知是怎么发生的呢?

孟子认为人人都良知良能,这是生来就有,不学就会的。王阳明在晚年进一步明确了良知,提出了致良知。致就是到达恢复的意思。既然良知是天生的为什么还要“致”呢?因为良知被私欲遮蔽了。所以我们要去私欲,存天理。天理就是良知,天然自在的。

怎么恢复呢?

中国传统的读书人无非是慎独和讲学。慎独就是自己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也要留意一些自私的、不为人知的念头出来也要加以克制省察。不能放任这些念头去发展。在独知的地方下功夫。讲学就是同学或师生之间的辨明。大家通过讲论讨论辩论逐渐明晰自己身上的一些私欲,然后加以省察克制。两种办法着力处,还是要在自己独知的地方下功夫。

但是这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个传统没有传承下来。中断了。至少没有大规模的传承下来。许多读书人,并没有身体力行的去践行。而只是当成一种知识或者见闻。

后来西方的心理学传进来。成了中国人处理精神痛苦的主流办法。心理学在恢复觉知的努力中发展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理论。比昂就提出,我们的精神和我们的关系是有点像食物和消化器官的关系。我们有些精神是有点像不能被直接吸收的精神实体。这些实体需要被消化。被消化的前提是这些精神实体首先要能保存在我们的内心里。我们不能把它排出去。有些痛苦甚至有些喜悦的事,我们一时难以承受。我们就会通过诉说将它排出去。这个时候它是一个精神实体。他来了,跟我讲述一件事情。实际不是在跟我分享一件事情。他受不了,他一个人处理不了。他要把它排出来。所以咨询师在倾听的时候,不会有一种分享一件事情的感觉。会有一种疑惑的感觉。会觉得有一些东西随着对方的诉说进入自己的身体了。但尚不清楚是一些什么东西。有的时候会有身体的反应。比如紧张、无所适从等等。会伴随身体上的体验。有的时候是一些情绪,例如厌烦、无聊、无意义等。总之有个东西,在影响你。甚至可以说在占据你。那这就是一些没有被消化的精神实体。有的时候是一些具体的困难,两难的困境。你的来访者困难就是不信任别人,不能建立一个亲密的关系。他来跟你求助,你发现他也不信任你。他自己也知道只有信任你,才能帮到他,但是他做不到。

未被消化的精神实体通常随着诉说,会有一些困难的感觉,不舒服的感觉。有的时候我们为了摆脱这种感觉,指导对方,或者退到理论中,通过理论去肢解对方。这都是从情境中逃开了。要么逃到一个有智慧的角色中,要么逃到理论中。

在面对这个情景的时候。我们还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就是如果我们试图跟来访者去讨论我们目前面临的情景时。对方是怎么理解你的反馈的。有的会尝试去了解你描述的情景,我们目前是这样的处境。有的会失去耐心,要么变得情绪化。跟你抱怨,你跟我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我花了这么多时间金钱。现在你在说一件我自己早就知道的事情。如果我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我干嘛来找你呢?或者是他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在机械的记你说的情景。但他会觉得咨询帮不到他。就是在聊天。我的咨询师从来不给我建议。而是要跟我谈我们目前的处境。我没觉得有什么处境。我就觉得我在说话。然后他要跟我讨论我们的处境。我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来的。他很困惑,但他不想待在困惑的感觉中。他很快的就会觉得咨询没有用,他想要结束咨询。

发泄情绪,指责你说废话的人,是觉察到了一些困难的感觉。但是他不想去面对他。他没有涵容自己情绪而是把它倾倒出来。这是一个很具有破坏性的举动。因为我们之前就处在一个困难的处境中。进一步的情绪宣泄。有可能会激发出咨询师相应的情绪,从而咨询师被情绪占据,失去咨询师的位置。后一种来访者会觉得咨询没什么用,不知所云。如果你做诠释他听不懂。如果你给他更多的诉说的空间,他觉得自己只是在讲话没什么用。总之他拒绝在心理的层面上去看到咨询室中发生了什么。他要么只能谈具体的事情,要么谈自己身体的状况。不太能跳出来看看,自己讲这些事情是因为什么,不太能觉察。

总之,无论是发泄情绪还是不知所云。都代表了拒绝忍受这个情景,并做心理上的进一步的探索。这是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所以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并不一定就是来改变的。他们也可能会破坏你身为咨询师的功能。使你共同陷落在跟他相似的处境中。他觉得被理解了。他会觉得这种感觉很好,但是你们也共同的动不了了。

这种破坏很可能是一种精神病性的破坏。但是我自己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他们会感觉更好。另一个人跟他一样破碎,体验到他的痛苦。他会感觉被理解到了。那就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了。怎么会更好呢?明明两个共同陷落在一个痛苦的处境中。

有人认为比昂的涵容和容器的概念就是能承受这种攻击,经过咨询师消化吸收后再返回给来访者。这样他就能有变化了。对此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如果他自己不能承受这种攻击?他把自己的功能破坏掉了?你凭什么觉得你能承受这种攻击而保有功能呢?我的原则是在发现这种攻击的第一时间就要跟来访者探讨。当然怎么探讨,如何措辞。是直接讲,还是通过一个隐喻的方式讲,这是需要注意的。我认为这是咨询师有功能的部分。我不认为承受攻击是咨询师有功能的表现。咨询师的公告能表现在如何以来访者能能接受的方式探讨目前两人所处的处境。

总之破碎你,让你感受到我的痛苦。会让我觉得更好。

但这与保持觉知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做一个非常重要的确认。来的这个人有没有意愿对自己的生活保有一种觉知的状态?

我发现好多人来了就是想摆脱痛苦的。他们对于觉知并没有什么意愿。这个要求很接近于,你让我睡着了,睡着了我就不用感受到这些痛苦了。但你不能让我做梦。因为梦会让觉知偷偷的溜进来。

所以咨询就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询问和确认。你要不要睁开第三只眼睛。看看你目前的处境。有的时候他会睁开,有的时候会闭上。如果他一直闭上,那他就是不想进这个门。如果你问他的时候,他会睁开。那他会走进这扇门。从这个意义讲。咨询就结束了。如果一个人愿意过一个有觉知的生活,他就不需要咨询了。

咨询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帮你确认你想不想过一种觉知的生活。这种询问本身就是恢复觉知的过程。因为判断一个的意愿是不是要觉知,这有赖于咨询师自己保持一个觉知的状态。

所以咨询师是守门人。

咨询是一件只能发生在门外的事情。一旦是门内人。大家都是觉知的状态。也就不需要咨询师了。咨询师的工作就完成了。

我们有没有把人送到门的另一侧呢?我的回答是悲观的,恐怕是没有。我们通常是共同在门的另一侧。可能是在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你这样很有爱,很有觉知。因为我有证据。1、2、3。要么有这样的理论支持。一种虚假的好的感觉。并不是一种觉知的状态。觉知没有好坏之分。觉知就是觉知。

还有一种就是相互的指责与纠缠。这也是常见的家庭氛围。彼此埋怨有相互依赖。咨询室里的关系也不能免俗。只不过更隐蔽罢了。

所以我们都是在此岸的自救。挣扎。

那咨询有没有意义呢?

有意义。

人生苦短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

每一次不成功的努力都为下一次努力铺平了道路。从这个角度讲这就不算是一次不成功的努力。

同样的,咨询从究竟的层面讲可能没有人能真正达到觉知的状态。但是如果你走在这条路上,当你看到一些探索和躲藏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有人走在这条路上。

这就够了。

我们干嘛要知道这条路有没有终点。有没有人能走到终点。

你在路上。向每一个经过的同路人致敬。

咨询的意义介于有和没有之间。

生命的意义也同样如此。

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咨询充满未知。

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生命也同样如此。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3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